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①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①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1,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作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②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东西单牌楼和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立着十几个环卫的突出点。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因北海和中海、什刹海的湖沼岛屿所产生的不规则布局,与因琼华岛塔和妙应寺白塔所产生的突出点,以及许多坛庙园林的错落,也都增强了规则的布局和不规则的变化的对比。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

注:峋峙(xún zhì):形容山石、建筑等突兀、重叠的样子。

1.请向你的好友简要重复文章第①段的说明层次是:先整体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具体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有计划地”为什么不能删去。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景山在中轴线上的作用。

(材料一)

中轴线有“三靠”,第一靠是故宫北面的景山。景山原名“镇山”,用挖掘护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古代建筑学要求宫殿要“背山面水”。用河泥筑山,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土石堆积的难题,而且符合古代建筑的山水形制,于是,景山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

(材料二)

景山正中的最高峰相对高度为45.7米,位于其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中心点和最高点。这座高17.4米,三层重檐,金顶绿边红柱,四角攒尖的亭子,给人们观赏北京古城提供了最佳视角。

 

1. 中轴线的规模和作用 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 高度评价这样的建筑布局和处理空间的规模 2. “有计划地”是有目的、有意识、精心的 , 去掉就无法准确说明中轴线在钟楼处结束,是有意而为 3. 景山是宫城的靠山(材料一) ;(或“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文本第一段倒数第五行) 景山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中心点和最高点,也是观赏北京古城的最佳之处。 (材料二) 【解析】 1.阅读并分析第①段的层次:①“大略地说……一贯到底的规模。”是整体介绍中轴线的规模和作用;②“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 具体介绍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最后一句“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高度评价了这样的建筑布局和处理空间的规模。据此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有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如“有计划地”意思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计算好的,“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结束了。”一句中去掉“有计划的”,就不能准确说明中轴线在钟楼处结束,是有意设计好的。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3.可筛选文中关键语句“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作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结合材料中“中轴线有‘三靠’,第一靠是故宫北面的景山。”“景山正中的最高峰相对高度为45.7米,位于其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中心点和最高点”概括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我爱燕园》,完成题目。

我爱燕园

宗璞

①考究起来,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学生,也从未在北大任教或兼个什么差事。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历的居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刻骨铭心之情:我爱燕园。

②我爱燕园的颜色。五十年代,春天从粉红的桃花开始。看见那单薄的小花瓣在乍暖还寒的冷风中轻轻颤动,便总为强加于它轻薄之名而不平,它其实是仅次于梅的先行者。还没有来得及为它翻案,不要说花,连树都难逃斧钺之灾,砍掉了。于是便总由金黄的连翘迎来春天。因它可以入药,在校医院周围保住了一片。紧接着是榆叶梅热闹地上场,花团锦簇,令人振奋。白丁香、紫丁香,幽远的甜香和着朦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③绿草间随意涂抹的二月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是野生的花,浅紫掺着乳白,仿佛有一层亮光从花中漾出,随着轻拂的微风起伏跳动,充满了新鲜,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简直让人不忍走开。紫色经过各种变迁,最后便是藤萝。藤萝的紫色较凝重,也有淡淡的光,在绿叶间缓缓流泻,这时便不免惊悟,春天已老。

④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从城里奔走一天回来,一进校门,绿色满眼,猛然一凉,便把烦恼都抛在校门外了。绿色好像是底子,可以融化一切的底子,那文眼则是红荷。夏日荷塘是我招待友人的保留节目。鸣鹤园原有大片荷花,红白相间,清香远播。动乱多年后,寻不到了。现在勺园附近、朗润园桥边都有红荷,最好的是镜春园内的一池,隐藏在小山之后,幽径曲折,豁然得见。红荷的红不同于桃、杏,鲜艳中显出端庄,就像白玉兰于素静中显出华贵一样。

⑤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木槿的花有紫有白,紫薇的花有紫有红,美人蕉有各种颜色,玉簪花则是玉洁冰清,一片纯白。而最得秋意的是树叶的变化。临湖轩下池塘北侧一排高大的银杏树,秋来成为一面金色高墙,满地落叶也是金灿灿的,踩上去不由生出无限遐想。池塘西侧一片灌木不知名字,一个叶柄上对称地生着秀长的叶子,着雨后红得格外鲜亮。

⑥一望皆白的雪景当然好看,但这几年很少下雪。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晴时站在未名湖边四顾,天空高处很蓝,愈往边上愈淡,亮亮地发白,枯树枝桠,房屋轮廓显出各种姿态。像是一幅没有着色只有线条的钢笔画。

⑦我爱燕园的线条。湖光塔影,常在从燕园离去的人的梦中。映在天空的塔身自不必说,投在水中的塔影,轮廓弯曲了,摇曳着,而线条还是那么美!湖心岛旁的白石舫,两头微微翘起,有一点弧度,显得既圆润又利落。据说几座仿古建筑的檐角,因为缺少了弧度,而成凡品。湖西侧小山上的钟亭,亭有亭的线条,钟有钟的线条,钟身上铸了十八条龙和八卦。那几条长短不同的横线做出的排列组合,几千年来研究不透。

⑧我爱燕园的气氛,那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每年秋天,新学年开始,园中添了许多稚气的脸庞。'老师,六院在哪里?''老师,一教怎样走?'他们问得专心,像是在问人生的道路。每年夏天,学年结束,道听途说则是:'你分在哪里?''你哪天走?'布告牌上出现了转让车票、出让旧物的字条。毕业生要到社会上去了。不知他们四年里对原来糊涂的事明白了多少,也不知今后会有怎样的遭遇。我只觉得这一切和四季一样分明,这是人生的节奏。

⑨有时晚上在外面走,看见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一条夜航的大船,总是很兴奋。那凝聚着教师与学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这时我便知道,糊涂会变成明白。

 ⑩我爱燕园中属于我自己的记忆。我扫过自家门前雪,和满地扔瓜子壳儿的男士女士们争吵过。我为奉老抚幼,在衰草凄迷的园中奔走过。我记得室内冷如冰窖的寒冬,也记得新一代水暖工送来温暖的微笑。我那操劳一生的母亲怀着无限不安和惦念在校医院病逝,没有足够的人抬她下楼。当天,她所钟爱的狮子猫被人用鸟枪打死,留下一只尚未满月的小猫。这小猫如今已是十一岁,步入老年行列了。这些记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同样珍贵。因为那属于我自己。

我爱燕园。

(选自《宗璞散文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依次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对燕园的爱。

2.在朗读“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时,哪两个词语重读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对于燕园的感情?

3.文中多次出现“我爱燕园”,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评价《我爱燕园》:“贯串燕园四季景色描写的是宗璞对美的发现和深切领悟。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意识和灵性。”请以第③段为例,说说这样评价的依据。

 

查看答案

(1)近几年,上海、北京、延安、昆明等地纷纷举办“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展览,展览中有斯诺当年在西北拍摄的大量照片,他用笔、用镜头将清贫而廉洁的共产党员,装备低劣却坚持奋战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线的革命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

左图是展览中的一张照片,图中的人物和正在上初中的我们年龄相仿,但是由于时代原因,他们和我们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果你去参观了展览,想用这张图片发一个微信朋友圈,向大家介绍图中的人物,并结合原著内容交流你的观展感受,你会配什么文字呢?

(2)请看下图,无论是“红星照耀中国”的档案展、音乐会,还是根据著作改编的电视剧、话剧,宣传海报上,“红星照耀中国”这几个大字不约而同都使用了行书,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说说使用这种书体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周作人曾这样评价法布尔:“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请你结合《昆虫记》的具体内容,从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  《游虎丘小记》节选   李流芳(明)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月色美/急湍                           

然终不山空人静/猛浪

B. 不恶/未能有与其奇者                   

相与坐石台/相与步于中庭

C. 闻风铎/四俱备                           

与无际偕访仲和此/相与步中庭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见虎丘本色       

以静意对/山川

2.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图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夜半月出无人。

4.承天寺与虎丘的夜色所共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达作者复杂心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游虎丘小记》(节选)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查看答案

阅读杜甫的《绝句》,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这首诗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春天,请你从前后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燕和雁是中国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吟咏对象。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诗人们把它作为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咏。白居易《钱糖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1)                     ”便描绘了莺飞燕舞,春意融融的景象。人们还借燕子的来去表现时序的更迭、年华的流逝,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如晏殊《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外,燕子总是成双成对,雌雄颉颃,因而也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传达的就是有情人渴望比翼齐飞、双宿双息的情愫。

入秋南徙的大雁是诗人描绘秋景时常用的意象。李白《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中“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借秋高气爽、风送秋雁之景,抒精神振奋、高楼畅饮之情。成群结队的鸿雁在肃杀的秋季南飞,更多时候则会勾起游子思乡的愁绪,如范仲淹《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异”,借雁去人留发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维的《使至塞上》写于春天,诗中“(2)                                          ”是说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注:①社日:农民在立春、立秋之后祭祀土地神的节日。②颉颃(xié  háng):指鸟上下翻飞。

2.请补写文段中的诗句: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内容,从A、B两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下列诗句空白处。

A.燕            B.雁

(1)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      飞来。(王令《送春》)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      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夜间归      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4)落花人独立,微雨      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高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