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  《游虎丘小记》节选   李流芳(明)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月色美/急湍                           

然终不山空人静/猛浪

B. 不恶/未能有与其奇者                   

相与坐石台/相与步于中庭

C. 闻风铎/四俱备                           

与无际偕访仲和此/相与步中庭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见虎丘本色       

以静意对/山川

2.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图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夜半月出无人。

4.承天寺与虎丘的夜色所共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达作者复杂心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游虎丘小记》(节选)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1. B 2.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此基础上加上至少两处修饰性描写。 3.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 。 4. 承天寺与虎丘夜色共有的特点:环境幽静或人烟稀少, 月色优美。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复杂心情的一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虎丘小记》表达了作者悠闲、平静、陶醉于美景、热爱自然美景的心境。 【解析】 1.A.甚:很/胜过,超过。若:比/好像。B.复:都解释为“又”。相与:都解释为“一起”。C.时:时而/四季。于:都解释为“在”。D.耳:都解释为“罢了”。之:代词/助词。故选B。 2.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如:月光朗照,院子里月光满地,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有风拂过时,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纵横交错在一起,恰似水中的水藻和荇菜。 3.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本题注意:夜半:半夜之时。 4.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意,并能找准主干句子概括总结。(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甚美”“风亭月树间”可以通过这几句话总结答案:月色美好;幽静。(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3)乙文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悠闲、陶醉于美景的心境。一次是在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译文参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我在初十那天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这。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杜甫的《绝句》,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这首诗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春天,请你从前后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燕和雁是中国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吟咏对象。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诗人们把它作为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咏。白居易《钱糖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1)                     ”便描绘了莺飞燕舞,春意融融的景象。人们还借燕子的来去表现时序的更迭、年华的流逝,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如晏殊《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外,燕子总是成双成对,雌雄颉颃,因而也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传达的就是有情人渴望比翼齐飞、双宿双息的情愫。

入秋南徙的大雁是诗人描绘秋景时常用的意象。李白《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中“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借秋高气爽、风送秋雁之景,抒精神振奋、高楼畅饮之情。成群结队的鸿雁在肃杀的秋季南飞,更多时候则会勾起游子思乡的愁绪,如范仲淹《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异”,借雁去人留发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维的《使至塞上》写于春天,诗中“(2)                                          ”是说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注:①社日:农民在立春、立秋之后祭祀土地神的节日。②颉颃(xié  háng):指鸟上下翻飞。

2.请补写文段中的诗句: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内容,从A、B两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下列诗句空白处。

A.燕            B.雁

(1)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      飞来。(王令《送春》)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      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夜间归      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4)落花人独立,微雨      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高锁》)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干里。(曹操《龟虽寿》)

(4)《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基础·运用

国庆节期间,十一学校初二年级成立了众多“新闻社”,各路小记者写了很多与国庆有关的消息,下面是“进取社”几名小记者写的一则息,请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进取社北点10月1日电  10月1日,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的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家园博园拉开帷幕,文化部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北京市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致词并宣布开幕。

早上8点钟,园博园里游客们摩肩接首以待。8点50分开始,“我是中国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照冰心……”700多名中小学生共同演唱的戏曲《我是中国人》拉开了开幕式演出的大幕。参演同学们统一着装、统一造型,用歌声演绎中国戏曲的盛大华章,气势恢弘。

开幕式上,备受期特的花车巡游惊艳亮相,今年的花车巡游采用了国际化思维、中国式表达的理念,既彰显了民族艺术的夺目光彩,也为传统戏曲赋予当下流行元素。机械人偶的表演动作娴熟,眼神灵动,唱腔专业,唯妙唯肖:饱含戏曲味道的花车丰富多彩,令游人眼花潦乱;别具特色的非遗方阵也参加巡游,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又一道风景。

作为国家级文化盛典,开幕当天,名家会聚、群星璀璨。杜镇杰、王蓉蓉等名家共同演绎了一曲《梨园盛世情》,大靠、飞虎旗、水袖依次亮相:《锁麟囊》《双阳公主》《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陆续上演,京剧名家领衔的合唱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节目呈现出京剧不同流派的特点,彰显出国粹的夺目光彩。

国庆期间,将持续七天,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1.请写出文中加点字的读音

(1)摩肩接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把改好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给这则消息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5.关于此次活动,《光明日报》也有报道,请看部分内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的一句话大放异彩。主办方奇思妙想,老戏新唱,以戏曲科幻秀的形式呈现《梦回·牡丹亭》,传承发展和创新融合,打造出一部动态沉浸式视觉观赏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驻足现看。

在岭南园,舞上曲廊中,竹林间花圃里,北京青年越剧团在实景中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舒展的舞姿,令观众陶醉其中。

秋日的北京园博园风景如画,人在景中游,景如画中来。演员时而在舞台上演唱,时而走入曲廊表演,观众犹如身临江南水乡,好想学一段越剧,唱一段昆曲,做一回剧中人。

今年的戏曲文化周依托园林美景,在北京园,江苏园、福建园、西安园等10个地方园上演京剧、昆曲、评剧、越剧、闽剧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景中听戏、戏里赏景,用乡音乡韵激荡乡情乡恋。”

小记者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和戏剧名段后,抑制不住激情,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对联,请你选出最符合上文情境的一副对联(       )

A. 京剧评剧越剧剧剧精彩,旦角丑角生角角角用心

B. 鸟语花香园博园里放飞身心,景美人和国庆节内笑口常开

C. 景中听戏,乡音乡韵激荡乡情乡恋;戏里观景,一花一草装点亭台舞台

D. 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游园博,吃喝玩乐锣鼓声色庆十一

 

查看答案

请以“最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gàng):鲁莽。⑤败:祸乱,祸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     愠:___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__

(3)三十而    立:___

(4)黄口大雀则不得  从:___

(5)孔子谓弟子曰   顾: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3.你从乙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4.下面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告诉我们,在面对不了解自己的人的时候,不愤怒,这也是君子的作为。

B. 甲文告诉我们,学习中只要能够做到“温故”,就能够学好一切知识。

C. 乙文中大鸟难以捕捉到,是因为容易受到惊吓;小鸟容易捕捉到,是因为贪吃。

D. 乙文告诉我们,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