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甫的《绝句》,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这首诗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春天,请你从前后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燕和雁是中国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吟咏对象。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①南归,诗人们把它作为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咏。白居易《钱糖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1) ”便描绘了莺飞燕舞,春意融融的景象。人们还借燕子的来去表现时序的更迭、年华的流逝,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如晏殊《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外,燕子总是成双成对,雌雄颉颃②,因而也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传达的就是有情人渴望比翼齐飞、双宿双息的情愫。
入秋南徙的大雁是诗人描绘秋景时常用的意象。李白《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中“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借秋高气爽、风送秋雁之景,抒精神振奋、高楼畅饮之情。成群结队的鸿雁在肃杀的秋季南飞,更多时候则会勾起游子思乡的愁绪,如范仲淹《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异”,借雁去人留发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维的《使至塞上》写于春天,诗中“(2) , ”是说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注:①社日:农民在立春、立秋之后祭祀土地神的节日。②颉颃(xié háng):指鸟上下翻飞。
2.请补写文段中的诗句: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内容,从A、B两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下列诗句空白处。
A.燕 B.雁
(1)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 飞来。(王令《送春》)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 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夜间归 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4)落花人独立,微雨 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高锁》)
古诗文默写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干里。(曹操《龟虽寿》)
(4)《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运用
国庆节期间,十一学校初二年级成立了众多“新闻社”,各路小记者写了很多与国庆有关的消息,下面是“进取社”几名小记者写的一则息,请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进取社北点10月1日电 10月1日,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的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家园博园拉开帷幕,文化部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北京市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致词并宣布开幕。
早上8点钟,园博园里游客们摩肩接踵,翘首以待。8点50分开始,“我是中国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照冰心……”700多名中小学生共同演唱的戏曲《我是中国人》拉开了开幕式演出的大幕。参演同学们统一着装、统一造型,用歌声演绎中国戏曲的盛大华章,气势恢弘。
开幕式上,备受期特的花车巡游惊艳亮相,今年的花车巡游采用了国际化思维、中国式表达的理念,既彰显了民族艺术的夺目光彩,也为传统戏曲赋予当下流行元素。机械人偶的表演动作娴熟,眼神灵动,唱腔专业,唯妙唯肖:饱含戏曲味道的花车丰富多彩,令游人眼花潦乱;别具特色的非遗方阵也参加巡游,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又一道风景。
作为国家级文化盛典,开幕当天,名家会聚、群星璀璨。杜镇杰、王蓉蓉等名家共同演绎了一曲《梨园盛世情》,大靠、飞虎旗、水袖依次亮相:《锁麟囊》《双阳公主》《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陆续上演,京剧名家领衔的合唱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节目呈现出京剧不同流派的特点,彰显出国粹的夺目光彩。
国庆期间,将持续七天,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1.请写出文中加点字的读音
(1)摩肩接踵____________ (2)翘首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把改好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给这则消息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
|
|
|
|
|
|
|
|
|
|
|
|
|
|
5.关于此次活动,《光明日报》也有报道,请看部分内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的一句话大放异彩。主办方奇思妙想,老戏新唱,以戏曲科幻秀的形式呈现《梦回·牡丹亭》,传承发展和创新融合,打造出一部动态沉浸式视觉观赏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驻足现看。
在岭南园,舞上曲廊中,竹林间花圃里,北京青年越剧团在实景中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舒展的舞姿,令观众陶醉其中。
秋日的北京园博园风景如画,人在景中游,景如画中来。演员时而在舞台上演唱,时而走入曲廊表演,观众犹如身临江南水乡,好想学一段越剧,唱一段昆曲,做一回剧中人。
今年的戏曲文化周依托园林美景,在北京园,江苏园、福建园、西安园等10个地方园上演京剧、昆曲、评剧、越剧、闽剧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景中听戏、戏里赏景,用乡音乡韵激荡乡情乡恋。”
小记者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和戏剧名段后,抑制不住激情,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对联,请你选出最符合上文情境的一副对联( )
A. 京剧评剧越剧剧剧精彩,旦角丑角生角角角用心
B. 鸟语花香园博园里放飞身心,景美人和国庆节内笑口常开
C. 景中听戏,乡音乡韵激荡乡情乡恋;戏里观景,一花一草装点亭台舞台
D. 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游园博,吃喝玩乐锣鼓声色庆十一
请以“最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④而有危亡之败⑤也。”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gàng):鲁莽。⑤败:祸乱,祸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__
(3)三十而立 立:___
(4)黄口从大雀则不得 从:___
(5)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3.你从乙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4.下面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告诉我们,在面对不了解自己的人的时候,不愤怒,这也是君子的作为。
B. 甲文告诉我们,学习中只要能够做到“温故”,就能够学好一切知识。
C. 乙文中大鸟难以捕捉到,是因为容易受到惊吓;小鸟容易捕捉到,是因为贪吃。
D. 乙文告诉我们,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
腊八粥
冰 心
①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煮腊八粥。
②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和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上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会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③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们吃,也是种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去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我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④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那天正巧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在每年的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齐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⑤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几个第三代的孩子,围在桌子旁边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⑥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
⑦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有删改)
1.本文记述了三次煮腊八粥的情形,请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全文,说说腊八粥有哪些用途。
3.从前三段中可以看出,“我”的母亲是一个__、__、__的女子。
4.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结尾一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