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运用
国庆节期间,十一学校初二年级成立了众多“新闻社”,各路小记者写了很多与国庆有关的消息,下面是“进取社”几名小记者写的一则息,请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进取社北点10月1日电 10月1日,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的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家园博园拉开帷幕,文化部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北京市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致词并宣布开幕。
早上8点钟,园博园里游客们摩肩接踵,翘首以待。8点50分开始,“我是中国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照冰心……”700多名中小学生共同演唱的戏曲《我是中国人》拉开了开幕式演出的大幕。参演同学们统一着装、统一造型,用歌声演绎中国戏曲的盛大华章,气势恢弘。
开幕式上,备受期特的花车巡游惊艳亮相,今年的花车巡游采用了国际化思维、中国式表达的理念,既彰显了民族艺术的夺目光彩,也为传统戏曲赋予当下流行元素。机械人偶的表演动作娴熟,眼神灵动,唱腔专业,唯妙唯肖:饱含戏曲味道的花车丰富多彩,令游人眼花潦乱;别具特色的非遗方阵也参加巡游,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又一道风景。
作为国家级文化盛典,开幕当天,名家会聚、群星璀璨。杜镇杰、王蓉蓉等名家共同演绎了一曲《梨园盛世情》,大靠、飞虎旗、水袖依次亮相:《锁麟囊》《双阳公主》《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陆续上演,京剧名家领衔的合唱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节目呈现出京剧不同流派的特点,彰显出国粹的夺目光彩。
国庆期间,将持续七天,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1.请写出文中加点字的读音
(1)摩肩接踵____________ (2)翘首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把改好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给这则消息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
|
|
|
|
|
|
|
|
|
|
|
|
|
|
5.关于此次活动,《光明日报》也有报道,请看部分内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的一句话大放异彩。主办方奇思妙想,老戏新唱,以戏曲科幻秀的形式呈现《梦回·牡丹亭》,传承发展和创新融合,打造出一部动态沉浸式视觉观赏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驻足现看。
在岭南园,舞上曲廊中,竹林间花圃里,北京青年越剧团在实景中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舒展的舞姿,令观众陶醉其中。
秋日的北京园博园风景如画,人在景中游,景如画中来。演员时而在舞台上演唱,时而走入曲廊表演,观众犹如身临江南水乡,好想学一段越剧,唱一段昆曲,做一回剧中人。
今年的戏曲文化周依托园林美景,在北京园,江苏园、福建园、西安园等10个地方园上演京剧、昆曲、评剧、越剧、闽剧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景中听戏、戏里赏景,用乡音乡韵激荡乡情乡恋。”
小记者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和戏剧名段后,抑制不住激情,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对联,请你选出最符合上文情境的一副对联( )
A. 京剧评剧越剧剧剧精彩,旦角丑角生角角角用心
B. 鸟语花香园博园里放飞身心,景美人和国庆节内笑口常开
C. 景中听戏,乡音乡韵激荡乡情乡恋;戏里观景,一花一草装点亭台舞台
D. 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游园博,吃喝玩乐锣鼓声色庆十一
请以“最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④而有危亡之败⑤也。”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gàng):鲁莽。⑤败:祸乱,祸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__
(3)三十而立 立:___
(4)黄口从大雀则不得 从:___
(5)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3.你从乙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4.下面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告诉我们,在面对不了解自己的人的时候,不愤怒,这也是君子的作为。
B. 甲文告诉我们,学习中只要能够做到“温故”,就能够学好一切知识。
C. 乙文中大鸟难以捕捉到,是因为容易受到惊吓;小鸟容易捕捉到,是因为贪吃。
D. 乙文告诉我们,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
腊八粥
冰 心
①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煮腊八粥。
②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和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上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会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③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们吃,也是种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去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我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④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那天正巧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在每年的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齐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⑤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几个第三代的孩子,围在桌子旁边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⑥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
⑦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有删改)
1.本文记述了三次煮腊八粥的情形,请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全文,说说腊八粥有哪些用途。
3.从前三段中可以看出,“我”的母亲是一个__、__、__的女子。
4.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结尾一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 言
①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②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是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于是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③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④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有删改)
1.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的两件事。
2.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画线句进行赏析。
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4.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5.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为了激发同学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某校七(1)班将在9月12日下午的班会课上举办一次“青春随想”主题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
(1)班长打算邀请校长来参加此次活动,请你写几句话,帮助他得体地向校长提出请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校长特地写了下面一则寄语,对这段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
同学们,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让我们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不是把尽责看作外界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将其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A.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
B.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C.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D.尽责是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和所获得的心灵满足。
(3)活动中,有位同学在发言中引用了习主席的话,但引用过程中出现了几处错误和缺漏,请你帮助他改正。
[A]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B]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C]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 的回忆。
①[A]句有语病,可以修改为:_____。
②[B]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__
③请将下面的词语依次填写在[C]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_____)
a.无悔 b.充实 c.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