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下榻在澳门渔人码头,急急卸去北京yōng肿的冬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下榻在澳门渔人码头,急急卸去北京yōng肿的冬装,换一身春天装扮,站在观景阳台上举目远眺。皓月当空,水波潋滟,南中国海温润的春意扑面而来,风中似乎有桂树和兰花的香气。远处,一高大建筑上几个金色大字在江水里映出几团金块的倒影,另一幢则更像是金色的游轮夜泊于江中。跨江大桥上的一串串橘黄色灯火呈扇面状荡漾开去,勾勒出桥身清晰的轮kuò,宛若一道彩红横跨珠海澳门两岸。大地沉寂,万物内敛,夜晚的澳门处处盈满了画意与诗情。这是澳门自己的春江花月夜, 它不是怀离人、悼时空,而是歌盛世、咏太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yōng_______肿   一_______   轮kuò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

(3)“万物内敛”中,“敛”的意思是___;“勾勒”在文中的意思是___。 

(4)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澳门夜晚的盛景。

 

(1) (臃) zhuàng 廓 (2)彩红 彩虹 (3) 收起、收住 描绘 (4) 对偶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作答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题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本题注意“臃”的写法和“幢”的读音。(2)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书写汉字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彩红-彩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对阅读时遇到的词语要利用工具书解决并进行归类整理。这样,作答时就能得心应手。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已有词汇判断作答即可。“万物内敛”中“敛”的意思是收起、收住;“勾勒”原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在文中的意思是“描绘”。(4)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②秋风萧瑟,____。(曹操《观沧海》) 

③潮平两岸阔,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强欲登高去,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论语·述而》中,表示善于从正面学习的句子是“____”。 

②《天净沙·秋思》中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的句子是“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

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痴迷其中的那份执著不易改变。

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世界多了进步的动力。

请以“不变的是那份痴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冷风暖香

包利民

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只记得每次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前面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地瓜的香甜将她围绕在中间。在她的脸上, 挂着一丝笑意,没有顾客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啊!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 ,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修鞋地摊儿,腿脚有残疾,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带了一只很漂亮的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了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

(2)从意义和作用等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加点词语。

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在她们手上。

2.选文③段中对烤地瓜女人同行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读完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烤地瓜女人的优秀品质。

4.作者以“冷风暖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精神拾荒三步曲

周国平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前一句好理解,“罔”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释的“昏而无得”。借用叔本华的譬喻来说,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任人践踏,结果当然昏头昏脑。可是后一句,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马,却蒙着眼睛乱走,于是难免在别人早已走遍的道路上迷途,在别人曾经溺水的池塘边失足,始终处在困顿疲惫的状态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确有训作困顿疲惫的,而倘若陷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也真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昧,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材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3.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解析】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年老多病的杜甫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这首咏物诗即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逐群雁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尾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