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小说阅读 钓者 贾平凹 ① “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

小说阅读

钓者

贾平凹

“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仄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脚便不停地分踢着两边扑过来的芒梢儿。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我感到新奇,这一定不是山里人;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黑脊梁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那人还是不动。我却急了:“钓,快钓!”

他仍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我立即掉头逃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他总是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

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的时候,我便赶牛回村了,在队牛圈里,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我真担心他已经瞌睡了,随时会掉下水里去的呢,我走过去,说:“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钓鱼。”他说

“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鱼可怜见的。”

“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11) “钓愁!”

(12)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13)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这个怪人了。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

(14)我们慢慢地熟了,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两年后,他却走了。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15)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

(16)但我终于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17)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正是芦苇从水里长出来,在向着天空窜出一丈来高了,我骑着牛,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啊,是他吗?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18)我走近去,是他!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19)回到家,听母亲说了,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就在东巷口王贵家的一间空房里住着。夜里,我说什么也该去看看我的这位朋友了。一进门,他正坐在灯下的桌边,面前是厚厚的一摞书,一摞纸,他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我不觉心头一紧:他一定又在写什么检查哩,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我收了脚步,又回家去了。

(20)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21)我终于走近他去,大声地问他,他发觉我了,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22)月亮又上来了,月就在水里,看得见那小鱼在星群中游动。他却不再下钓了,问我这几年的日子可滋润,问我可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爱着,问我现在成了大牛倌放多少头牛……我没有回答,只催他钓鱼。

(23) “你钓吧。”

(24) “我钓够了。”

(25)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还是愁吗?”

(26) “不,是文章。”

(27) “文章?”

(28)“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这鱼竿了。”

(29)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30)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选自《绿原》,有删改)

1.作家在小河边从以前“钓愁”到后来“钓文章”,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品析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作用)

(2)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句子)

3.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4.文章结尾颇有诗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

 

1. 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帮”,被遣到山里来改造,他以钓鱼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苦闷;“文化大革命”过去后,他回到山里的河边回忆过往的生活,内心平静而充实。 2. (1)踽踽,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意思,表现了作家的孤独及“我”对他的同情,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做铺垫(或引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 (2)外貌描写,写出作家吸着烟沉浸在创作中投入的情态,表现作家对写作的热爱(或痴迷),照应前文他是一个作家。 3. 示例一:第⑬段插叙了钓者的作家身份与不幸遭遇,解开上文悬念,解释钓者奇怪的言行,为下文写他被平反后回来潜心创作埋下伏笔。 示例二:第⑲段插叙了钓者多年前写检查,被我发现时羞愧地对我笑的事,将他写检查时的羞愧与他创作时的自信投入和再遇见我时开朗的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作家在苦难中人生态度的变化,从苦闷忧愁中变得更加乐观坚强,为我误会他又遭遇不幸做铺垫。 4. 指作家经历苦难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思想更加深刻,而也正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思考,他自然更能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心情变化的梳理概括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而情感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对应原文内容,找到能体现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即可。本文写作家的经历有两层:“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过去后。①—⑮写“文化大革命”中,“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然后找到体现作家心情的句子,如“像一尊石头。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踽踽地向河边走去”“钓愁!”表现了作家内心的孤独和苦闷;⑯段到结尾,写“文化大革命”过去后,“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 “嗬嗬嗬地大笑起来”“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这鱼竿了。”,这些关键句子写出作家平静而充实的内心。 2.(1)本题考查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解答,要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踽踽”是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知,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帮”,被遣到山里来改造,他以钓鱼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苦闷,“我”对他满含同情和关切。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回答,正是因为“我”对他的同情和关切,才会引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2)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解答此类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结合关键句子分析,“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满头便着火一般的”,可见是对作家的外貌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结合上文“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可知此处写出作家沉浸在创作中投入的情态,对写作的痴迷的状态;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回答,上文写到“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 与此处相照应。 3.本题考查把握记叙顺序之插叙的能力。插叙,是中断主线,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插叙的一般作用是:交代了……的内容背景,解释了……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结构上与……形成鲜明对比,为……做铺垫等。根据上述定义和故事内容可判断 :第⑬段和第⑲段都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第⑬段“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插叙了作家身份与不幸遭遇,分析其作用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内容上解释了上文钓者奇怪的言行的原因,解开了悬念,且与下文“文化大革命”后回来创作遥相呼应,作用是做铺垫;第⑲段“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插叙了作家多年前写检查,被我发现时感觉很羞愧的事,“羞愧”一词与后文 “嗬嗬嗬地大笑”形成鲜明对比,其实是两种生活态度的对比,由苦闷变得坚强,结构上,因为这次的经历导致了“我”在下文中对他的误会,作用是做铺垫。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且是否是修辞手法句。本句是写作家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后,思想和创作上的收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二是“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结合上下文可知,“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是指作家经历苦难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思想更加深刻;“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是指作家在思想更加深刻之后,自然就能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议论文阅读

慎微不可缺

乔兆军

①所谓慎微,是指注重小事,于细微处自省自律。古今凡有作为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汉代学者刘安在《淮南子·人间训》说:“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机。”

②唐德宗时,陆贽官居宰相,他为官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连德宗皇帝都觉得他太“不近人情”,劝道:“爱卿太过清廉了,像马鞭靴子这样的小礼物,收也无妨。”陆贽则回答说:“贿道一开,辗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

③在陆贽看来,“鞭靴之贪”的念头不能有。倘若受贿的口子一开,便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他清楚要遏制贪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关口前移,把欲望扼杀在萌芽状态。陆贽这种慎微的律己态度,让后人肃然起敬。

④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贪腐分子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堕落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最初的吃一点、拿一点、贪一点这些小毛病、小问题开始,慢慢胃口越来越大,从而“成长”为巨贪。天津教育科学院原院长武红军下台前,居然这样说:“不就是吃点喝点嘛!”成了政治上不折不扣的“糊涂人”。正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⑤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乘轿进城途中遇到下雨,一个轿夫那天恰巧穿了双新鞋,开始轿夫还非常小心,总是躲着泥水走,生怕弄脏了鞋子。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之后便“不复顾惜”了。由此王廷相感叹:“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⑥突破了“第一道防线”,纵容了自己,一旦形成习惯,渐渐就会绿灯大开,熟视无睹,漠然置之,也就“不复顾惜”了。倘若面对“第一次”,意志坚定,不存侥幸之心,自警自省,就能守住底线,拒污浊于千里之外,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终。

⑦慎微,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从小处用心,对大处负责。《韩非子》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没有了“慎微”,人生就打开了贪腐的缺口。总之一句话,小处不可随便,“小节”不保,大节难守。做人、做官都要时刻明白“小者大之源”的道理,慎小事,拘小节,防微杜渐,自重自爱,一身正气。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中加点的“成长”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3.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第①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第②段讲了陆贽从不接受贿赂的事例,第④段举武红军的事例,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岳阳楼记》与《渑水燕谈录》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渑水燕谈录》,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暮冥冥(2)锦游泳(3)士大夫敢往别(4)若得范公党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3.甲文中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4.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仲淹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  辋川:地名。

1.简要分析一、二句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2.从后两句中的“颜回”“五柳先生”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志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历史回顾)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读书启智)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栏目二:

设计意图:

(3)(爱上阅读)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缝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 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 “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看,拾得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1)选段出自哪部名著中的哪个故事情节?

名著《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涉及哪几个主要人物?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