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①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月色入

相与步于中庭

⑶月景不可言

可为俗士道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1. (1)门 (2)共同,一起 (3)尤其 (4)怎么 2. (1)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秒,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3. 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②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③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相与”意思是“共同,一起”。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空明:清澈透明;朝:早晨;设色:用颜色描绘;夕舂:夕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冬季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季节。临近冬季,我校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加关注安全的防范,准备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以“冬季安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校“志愿者协会”准备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向大家征集活动建议。请思考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并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出来。

(2)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成员小聪认为冬季安全事故离自己很遥远,坚持埋头做自己的习题,不愿意参加活动,你对他劝说道:“_____________”听完你的话,小聪放下手中的习题,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来。

 

查看答案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不相同,品读下诗句,判断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

(1)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_______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

(4)带雪梅出暖,含烟柳尚青。         _______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不仅需要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而且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B. 演讲者要注意与听众的沟通交流,拉近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营造适宜演讲的氛围。

C. 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D. 五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累计减贫68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 近期,我县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C.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D. 新版《鹿鼎记》将于2018年6月开拍,制作方所选的演员都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明星。

 

查看答案

默写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 (王绩《野望》)

(5)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6)儒有不宝金玉,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儒行》)

(7)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8)_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