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风车里的故事
朱敏江
①一家人驱车至农家乐游玩,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箭一般地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一饱眼福之后,他伸出右手握住把手,兴奋地摇动风叶,还不停地招呼我们一起来玩。
②都说云是风的故事,山是水的故事,而风车就是我的故事。时光可以冲淡我对童年的记忆,却无法带走我对风车的感怀,因为我始终将风车印象藏在左心房最柔软之处。
③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家乡的风车是由木头制成,造型优美。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 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迹,用来控制进量。抽屉形的出口星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风车口星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
④小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伸手触碰风车时,大人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小孩子不能转风车,会肚子疼的”。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只见他们起劲地摇动把手,而且越摇越快,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但捂住肚子蹲在 地上的情景却 始终没有出现,让人少了幸灾乐祸的机会。
⑤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
⑥摇风车是父亲的专属。等到风车顶的漏斗装满稻谷,父亲就开始摇动把手转动风车,瞬间就有一股风从风车口冲出。他瞅准时机,轻轻将连着闸门的竹片下移一到两格。漏斗中的稻谷慢慢掉入风车肚,饱满的谷粒 坚强地经受住风力的吹动,从抽屉形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掉入箩筐。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而那些体重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
⑦渐渐地,父亲身前的谷粒越积越多,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圆锥形。他不时伸出左手轻轻将锥顶推翻,并用手转几圈,谷堆上留下几道圆形的波痕,而流出的谷粒随即又将波痕淹没。
⑧漏斗中的稻谷从中间往下漏,留下一个旋涡状的浅坑。当稻谷慢慢浅下去的时候,我马上用畚斗到谷堆盛取稻谷,抱到风车边。母亲则接过我手中的畚斗,双手擎起举到风车顶,一粒粒金子般的稻子就纷纷从畚斗跃入漏斗中。
⑨当稻谷快要漫过箩筐面时,父亲就停下手招呼母亲一起将箩筐抬走。这时,我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小心翼翼地转动起风车,不过,转了几圈好像肚子也没有疼的迹象。这时父亲拿着空箩筐回来了,我马上停下来,他则伸出大手抚摩着我的脑袋,露出慈祥的笑容。
⑩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就更美妙了!大力转动风车,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邻家的小妹妹看见了,拍着手大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是啊!远远望去,风车口处仿佛雪花飞舞,正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不一会儿,地面就银白一片,犹如进入银装素襄的世界。
⑪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随着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让风车少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一批批外出谋生的人,带上了曾经和风车一起劳作的勤劳品质,告别了土地,也告别了风车。
⑫风车虽已远离繁华,但我从不曾忘却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每当大雪纷飞之时,麦壳从风车口飘然而出仿佛雪花飞舞的景象,恍如就在眼前。
⑬伫立于高大的风车前,望着阳光下那一个拉长的光影,儿时伴随父母左右一起劳作的情景不断跃入脑海,浮于眼前。我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不但写出了木制风车造型优美的特点,而且也介绍了木制风车的工作原理。
B. 风车好玩,给儿子带来了快乐,于“我”却是一段不曾忘却的美好时光。
C. 小孩子玩风车会肚子疼的情节说明那时的人们缺少知识,欺骗孩子。
D. 文章第⑪段的叙述表达了“我”对风车已逝的惋惜。
2.文章依据时段着重写了关于风车的几个故事,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 人物 | 情节 |
_____ | “我” | 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其他孩子摇风车 |
稍大些 | “我” | _____ |
邻家小妹妹 | 风车扇麦子的情形引来邻家妹妹拍手称赞 | |
人们外出谋生时 | 当地人 | _____ |
3.赏析句子。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2)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
4.第⑪段中“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第⑬段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3)比行百里始奋迅(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 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 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微风浮动,纤丝垂柳俏倚在湖面上,一座弯月般的石拱桥立于湖心,见证了宏村经年的故事。粉墙黛瓦、 ▲ (A.灿若繁星B.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倒映在碧水之中,正在湖的对面翘首期盼,她是要告诉迄今500年前的游人名门望族过着怎样依水而居、傍山为邻的惬意生活。一切都是静mì的,静得让你的思想在不经意间放下了扰人的浮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翘_____________ ②mì__________
(2)在▲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填入横线,只填序号。(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她是要告诉迄今500年前的游人名门望族过着怎样依水而居、傍山为邻的惬意生活。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小说集还有《彷徨》、《朝花夕拾》。
B.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C.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 《马说》的“说”是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
(2) 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
(3) 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5)___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6)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
(7)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_____。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 。
(9)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卖炭翁》中表现劳动人民矛盾的心理写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