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ニ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于人民解放军英勇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ー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画横线部分被称为______,它交代了______、发电地点和______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______,报道及时。
2.本文导语部分是第 句。
3.第⑤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⑧句中的“此种情况”是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②《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西晋文学家。③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④剡(shàn):今浙江省嵊(shèng)县。
1.解释加点的词。
(1)夜大雪,眠觉(________)
(2)四望皎然(________)
(3)因起彷徨(________)
(4)经宿方至(________)
2.翻译。
(1)造门不前而返。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操(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 “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新闻。
(知媒体)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莫言获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 传统媒体 | 新兴媒体 | ||
报纸 | 广播 | 电视 | 互联网 | |
比例 | 12.7% | 1.6% | 30.5% | 56.2% |
(1)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 。
(话标题)莫言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莫言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谁给了莫言奖金?》《莫言悟到了诺奖密码》《莫言代言天价香烟诺奖只是过眼烟云》《诺奖颁奖礼10日举行莫言启程赴瑞典领诺奖》《莫言作品遭抢凸显诺奖效应过度消费折射社会心态》
(2)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 (答一点即可)
(析新闻)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请写成一句话新闻,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昨日,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对2016年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问题处理情况的通告》: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份的考生被取消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通告》称,鉴于31名考生中大多数系未成年人,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本着“教育和保护相结合”和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原则,故不对外公布这31名考生的姓名及相关信息。
(3)我来发布一句话新闻:
(4)我的启示:
古诗文默写。
(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梁甫行》: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
(5)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6)《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______国记者______。《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2)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
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来说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
C.斯诺除了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没有其他让自己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的真相,哪怕牺牲生命。
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