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ニ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于人民解放军英勇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ー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画横线部分被称为______,它交代了______、发电地点和______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______,报道及时。

2.本文导语部分是第      句。

3.第⑤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⑧句中的“此种情况”是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1. 电头 发电单位 时间 来源真实 2. 第①句。 3. 不好。“至发电时止“表明战斗正在进行中,更能体现新及时的特点,“现在“所表达的时问比较模糊。 4.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分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 议论;赞颂我军的英雄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新闻电头作用的分析。在新闻中,电头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目的是表明材料真实可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新华社22日22时电”是这则新闻的电头,交代通讯社的名称“新华社”,新闻发布的时间“22日22时”,地点“长江前线”,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结构的了解。新闻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导语在消息的开头,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本文第一句话即是新闻导语部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结合句子的意思和新闻的文体特点分析,“至发电时止”能准确表明战斗正在进行中,体现新闻的及时性,而“现在”所表达的时间不精确。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仔细阅读前文可知,“此种情况”指的是前面一句“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分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牢固掌握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议论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一方面赞颂我军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西晋文学家。③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④剡(shàn):今浙江省嵊(shèng)县。

1.解释加点的词。

(1)夜大雪,眠________

(2)四望皎然________

(3)起彷徨________

(4)经宿方至________

2.翻译。

(1)造门不前而返。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操(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 “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查看答案

新闻。

(知媒体)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莫言获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纸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6.2%

 

(1)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         

(话标题)莫言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莫言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谁给了莫言奖金?》《莫言悟到了诺奖密码》《莫言代言天价香烟诺奖只是过眼烟云》《诺奖颁奖礼10日举行莫言启程赴瑞典领诺奖》《莫言作品遭抢凸显诺奖效应过度消费折射社会心态》

(2)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          (答一点即可)

(析新闻)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请写成一句话新闻,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昨日,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对2016年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问题处理情况的通告》: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份的考生被取消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通告》称,鉴于31名考生中大多数系未成年人,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本着“教育和保护相结合”和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原则,故不对外公布这31名考生的姓名及相关信息。

(3)我来发布一句话新闻:         

(4)我的启示: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梁甫行》: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

(5)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6)《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______国记者______。《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2)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

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来说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

C.斯诺除了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没有其他让自己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的真相,哪怕牺牲生命。

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的目的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