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3年第35期)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些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的词或句子。

(1)“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了”中“吞”的表达效果。

(2)赏析第⑦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一句。

4.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1. 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2. 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3. (1)“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4. 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写景顺序。写景顺序通常有两类:一是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来写;二是空间顺序,采用该种顺序写景的较多,空间顺序写景时,可以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写景,如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也可以按照地点转换顺序写景,如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等。该题只要抓住关键词“从河堤往下看”、“河堤上”、“田野尽头”等词语,就可以顺利解答。 2.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2)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3)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从插入内容看,⑦⑧段主要描写了棉花及摘棉的场面,采用了细节描写,意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作者还说它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明显带有赞美的意味。之后,作者由棉花写到母亲灯下“捻”棉籽,是对那时生活的回忆,更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从插叙内容对文中主旨表达的作用看,插叙内容恰恰表现了乡村秋天黄昏的丰满。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1)“吞”的本意是“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和“兼并,侵占”。句中说城里的灯光“吞”了城里的黄昏,显然是要说城里的灯光亮的早,让人感受不到黄昏的存在了。结合下文“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一句理解,显然作者写灯光“吞”了黄昏,是为了对比突出乡下的黄昏的能让人清晰的感受到的。据此分析答案不难得出。(2)“打滚儿”是孩子在棉花里玩得快乐的表现,把孩子比作小鸟,运用比喻修辞形象表现孩子的快乐;把棉花比作白云,则是说明棉花之柔软之洁白。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三节段是个总领段,以下各段也是仅仅围绕这一段来写的,自然答案就在以下各段中。答题时要仅仅抓住“安详”“丰满”两个词语,从下文中寻找最能体现这一秋天黄昏特征的景物。注意要尽量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作答,不能照抄原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①外:外祖父;②颓然:坍塌的样子;③烟云杳霭:云雾缭绕;④公:表兄淀山公,历官兴化知府,河南参政。⑤户牗:门窗;⑥中无留滞:指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⑦道:天道;⑧妒媢:妒忌;⑨殆:大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

(2)泉香而酒______

(3)盖县三十里______

(4)余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处断句(断两处)。

而 中 无 留 滞 见 天 间 物 何 往 而 不 自 得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泉香酒洌

A. 年又最高    B. 时习之

C. 好学    D. 为妒媢者所不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5.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1)(甲)文中亭得名于__________,(乙)文中亭得名于__________

(2)(甲)文中太守之乐在于__________,(乙)文中公之悠然在于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 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亲人及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美丽中国乡村行》是央视推出的首个纯粹的“乡村旅游”。节目采用“外景主持人”+“美丽乡村推介员”共同深度体验的方式,   甲   (A.丰富多彩  B.趣味生动)地展现中国乡村的宏伟蓝图。同时,通过走进城市,主题系列化、活动化等方式,展示生态美景,品味健康美食,体验休闲农业,   乙   (A.推介  B.推销)乡村旅游,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乡村旅游服务资xùn  ①  (A.讯  B.迅),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  ②  (A.gòng  B.gōng)经验和借鉴,让观众足不出户领略中国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1)根据①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    ②处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    乙____

(3)文中划线句有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美丽中国乡村行》是央视推出的首个纯粹的“乡村旅游”。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没有节奏方面的要求。

B.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C.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D. 行路难,乐府古题,《行路难》是一首古体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一首律诗,属近体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3)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5)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由岳阳楼名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9)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