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请写出两种。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天道酬勤 ③百善孝为先

(3)(授家风)王礼同学考试完后回到家,一进门就把书包扔到沙发上,翘起腿看电视。此时,爷爷和张大爷正在聊天。妈妈走过来说:“礼礼,见到客人要问好,坐有坐相……”王礼觉得很委屈,大声说:“没那么多规矩,你不是说考试考好就行啦!”

当地人都称颂王爷爷家教有方。爷爷晚上找王礼谈心,你认为以下哪一项最符合爷爷说的话。(______)

A.礼礼,没有规矩咋成方圆?不讲规矩,分数再高也没用。

B.礼礼,你考试这么辛苦,在自己家里不用讲究那么多规矩,放松一下,没事的,别听你妈的。

C.礼礼,妈妈要你讲文明,有礼貌,这是对的,这也是我们王家人的传统。学习、考试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D.现在你要以学习为主,考上一中最重要,规矩的事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4)(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

 

(1)①学习(记住)祖训;②向长辈(父母)学习;③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矩(好规矩。) (2)能结合家庭实际,围绕“和睦”“勤奋”“孝顺”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选(1)项,理由:我家人口较多,是典型的三世同堂,希望在“家和往事兴”家风的激励下,家人会一直和气团结在一起,家里也能越来越兴旺。 (3)C (4)上联:长辈言传身教明祖训,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家风。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题干要求,通读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合理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讲述了一些家庭仍保留祖训;材料二主要讲述了胡适向母亲学习宽以待人,习近平向父亲学习做人做事,都述说了他们向长辈学习。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家和万事兴”是说“和睦”;“天道酬勤”是说“勤奋”;“百善孝为先”是说“孝顺”,抓住这三点阐述即可。如我选“百善孝为先”。理由:“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既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孝,更是对生命本源的孝,对天地自然、道德规律的孝,对天下众生的孝。孝道,其实是对本源的感恩回归和养护,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本题考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所组织的语言要能够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同时要考虑到表达者的身份和听话者的接受因素。王爷爷家教有方,和王礼谈心时能结合当时妈妈和王礼的对话情景,可以从礼仪和考试的关系对王礼进行劝说。A项,选项语句强调了规矩的作用,但是对于刚刚考完试的王礼来说,对分数可能比较看重,谈心内容可能会没有效果。选项不符合爷爷说的话。B项,选项语句体谅了王礼考试的辛苦,但是忽略了规矩和礼仪的作用,基本的待人处事仍需要讲礼仪,谈心内容也忽略了妈妈对孩子的人格教育。选项不符合爷爷说的话。C项,选项语句一方面强调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传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从考试与规矩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让听者能明白其深意,谈心内容有效。语言恳切不严厉,肯定了妈妈的观点,指出了孙子行为的失当。选项符合爷爷说的话。D项,选项语句只强调了考试对当前的重要性,没有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礼仪培养。选项不符合爷爷说的话。本题要求选择符合爷爷说的话的一项,故选C项。 (4)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在内容上要紧扣“传承家风”的主题。如“心领神会”可对“言传身教”,都是并列结构的成语。且材料中提到了“家风”一词,所以“明祖训”可对“承家风”,都是动宾结构。这样,在内容上也符合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丽的邂逅

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作者:朱东锷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4分)

2.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4分)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3.读第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

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6分)

 

查看答案

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经过20年的沉寂,诗句变得更____,诗情变得更_______,诗意变得更警策,如《鱼化石》、《_______》等。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诗人蒋正涵在创作了一首长诗《_______________ 》后,第一次使用笔名 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①缊(yùn),碎麻) ②矧(shěn ):况且。 ③大渐: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尝欲某人为某官(除:封授)

B. 其奏(可:同意)

C. 中外表(疏:陈述)

D. 左右争之(倾:倾轧、排挤)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2)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3.从上文看,赵普在选用官员时是如何尽职尽责的?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