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三年谪宦此栖迟,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⑤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⑥李白《行路难》中写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商隐《无题》的首联和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万古惟留楚客悲沉舟侧畔千帆过东风不与周郎便月有阴晴圆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默写时,要注意惟、畔、郎、沧、蜡、炬、亦、蚕、残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一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中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有什么含义?请简述。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艾青的成名作是《我爱这土地》,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________

(2)“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但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此节选自《艾青诗选》的《鱼化石》。_________

(3)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诗人被成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

④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材料二:“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2017年10月改版升级。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读性。2018年4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突破9亿次。                       

材料三:漫画(见下图)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第①则名言体现了“诚”的重要性。

B. 材料一中的第②③则名言体现了“信”的重要性。

C. “信用中国”网站一上线运行就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

D. “信用中国”网站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点击量累计突破9亿次。

2.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0字左右)

3.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是什么?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