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一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日成一事 “日成一事”是什么?它也许是人们的一种观点,一个目标,一种随着天数叠加而形成的习惯。“日成一事”有个通俗易懂的定义:每天做完该做的事。既然明白了什么是日成一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到日成一事呢? 俗话说:“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任务应当在今天做完,而不是一拖再拖。每天制定计划并完成的人总有更多同时也更充足的时间,他们不仅能做到日成一事,甚至能做到日成两事、三事。而那些没有计划每天漫无目的混日子的人,总觉得时间流逝的太快,自己没有日成一事的资本。还有的人总是夸大其词,注意力相当容易分散,他总在同一个时间段想完成很多事或总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导致最后一事无成。由此可见,日成一事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含义。 日成一事既是长远的目标,又是短暂的计划。有时候你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你到底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你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因为每件事都有它的难处,想要把一件事做完,或是做好,都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由此可见,日成一事是多么地困难。 如果你想每天专心做好一件事,你就必须坚持,而日成一事的秘诀就是坚持。这不是说你要做多么伟大的一件事,而是要你将每件事都做得细致入微。 正因为日成一事的困难,人的惰性就会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放弃日成一事的目标。将原本早该完成的事一拖再拖,每天都在解决过去的事,总把今天寄托给遥不可及的未来。人不能总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就像一具傀儡,同时失去了日成一事和展望未来的能力。由此可见,日成一事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日成一事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任何人而言,日成一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每个人都该养成日成一事的好习惯,说不定下一个成为日成一事的人就是你。 【解析】 作文标题“日成一事”。在审题上没有给学生设置太多障碍,在选题上也没有太多限制,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虽然不容易偏题,但要拿高分、满分也不容易。“日成一事”的“成”字暗含了“做成了”“有意义”等意思,考生应挖掘身边真实鲜活的素材,围绕有意义的“一事”来写。如可以写自己和家人旅行的经历,可以写自己做义工的经历等。其次,选材及立意新颖非常重要,太常见的素材容易出现“撞车”、千篇一律的情况。选材应尽量贴近自己,抒发真实情感。另外,描写细致生动、文笔优美的作文,更容易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中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有什么含义?请简述。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艾青的成名作是《我爱这土地》,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________

(2)“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但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此节选自《艾青诗选》的《鱼化石》。_________

(3)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诗人被成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

④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材料二:“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2017年10月改版升级。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读性。2018年4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突破9亿次。                       

材料三:漫画(见下图)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第①则名言体现了“诚”的重要性。

B. 材料一中的第②③则名言体现了“信”的重要性。

C. “信用中国”网站一上线运行就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

D. “信用中国”网站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点击量累计突破9亿次。

2.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0字左右)

3.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是什么?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良 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⑿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⒀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⒁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 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B. 文章语言想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 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里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 第⑦中“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只好”表现了“我”当时的不情愿。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     )——(     )——(     )——(     )

3.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概括其主要内容,并结合选文分析作用。

4.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⒁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请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