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1)“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1)“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雅趣,顾名思义,就是高雅的生活情趣。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下棋、种花草、赏景,乃至做笔记、养小动物、上下学途中边走边看、课间三五好友品评时尚……都可以称之为雅趣。

请以“雅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注意根据提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500 字,最多写满格。

 

(2)我们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就两个基本动作,一个叫“ 扫视”,一个叫“凝视”。广阔的天,漂浮的云,飞翔的鸟,徐徐吹过的风以及路上行走的人……匆匆“扫视”,一切转瞬即逝;定睛“凝视”,精微之处,深藏大意。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朱自清凝视父亲蹒跚的背影,真正明白了父爱如山的真谛;沈从文凝视纯美的边城,写出了茶峒人和谐淳朴的生活; 王建凝视十五的夜月,发出了秋思落谁家的感喟……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得套做,不得抄袭;文中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 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700 字,最多写满格。

 

凝视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了各种滋味,但不去凝视生活,不用心去感悟生活,生活的真谛是不会浮出水面的。 我们常常因为考试的失败,父母的期望,小小的心儿受不了压力,常常自己偷偷的躲在黑暗角落里哭泣……为何上帝如此不公平?为何我们努力了也得不到回报? 心儿重重地堕落了下去,拒绝一切美好东西。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真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努力补上自己的不足。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面 对生活,就会多一份感激,少一分抱怨。 生活的片断犹如点点风帆,随波逐流,顷刻间,即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生命的大海和天边合而 为一。我站在生命的海边玩耍,总觉得自己太平凡,太渺小。烦闷的我躲了起来,生活从此平淡,与世无争。但这静得像沉睡的夜一般的生活,有着更多的孤独与苦 闷。于是,我再次返回轰轰烈烈的大海,重新扬帆出发。我突然明白--生活无法逃避,只有面对。 生活,真的很难解释清楚。它永远是个无法 破译的谜。青年人喜欢随心所欲的生活,所以总是打破常规;老年人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所以总有看不惯的事情;男人感受生活的轮廓,所以总是粗枝大叶;女人 感受生活的细节,所以总是细致入微。有人因无所事事,而让生活变得烦恼;有人因无所用心,而让生活变得毫无意义;有人因无动于衷,而让生活变得麻木;有人 因无所适从,而让生活变得无可奈何……一万个人便有一万种生活。因为“生活的真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也都是不同的。以你特有 的方式,去经历生活,去感受生活,去感悟生活,去品味生活,让生活好好地进行下去吧! 生活是一个无法破译的谜,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谜;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法;生活是一道无解的题,无论怎么演算都是徒劳。 【解析】 (1)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雅趣”意思是高雅的生活情趣,正如提示中所说的赏字、品茶、论道、读书、画画、弹琴、下棋、种花草、赏景……这些都是生活中有趣的事,写作中要突出一个“雅”字,表现人乐在其中的意趣。 (2)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为学生在选材立意方面提供了思路。题目有两个关键词语:凝视、生活,“凝视”可解析为观察和思考;“生活”有两个范围:一个是小的生活圈子,专指“我的”生活,另一个是大的生活,可以指大千世界。写作时,最好写大范围的生活,可以写最近的新闻热点,民众容易忽略的生活细节,从一个中学生的角度来观察成人世界,更容易获得高分。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为议论做铺垫,议论为记叙画龙点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学校要开展“传承家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你班某位同学对“传承家风”活动不以为然,他认为对中学生谈家风意义不大,请你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注意用语要文明得体。

2.你班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每空填二字)。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母亲以事业心

文/郑彦英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太多的生活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的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

于是,去年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的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但是过了几天,母亲对我说:“城里啥都好,就是心慌。”

“心慌”一词,在我老家有特殊含义,就是寂寞。

我一下子沉默了,觉得我作为儿子,太不孝了,母亲八十多岁的人了,你就不能把你的事情放下,多陪陪母亲吗?

话是这样说,但是落实到每天,很难。一个礼拜,也就能陪母亲三四次,跟她说话,听她叙述老家的家长里短,给她说笑话,说城里人的各种尴尬,还陪她到郑州有水有花草的地方散步,但是,这些还是太少了,母亲大部分时间,仍处于“心慌”中。

我突然想到了母亲年轻时做的工艺品,还有母亲那时给村里人婚嫁所画的绣花图案,就说我特别怀念母亲的那些工艺品,希望母亲给我做一套,作为我家的传家宝。

“那有啥好的?”母亲说,“你那单位全是画家作家,我这算不上好的。”

我说:“你这是民间工艺品,恰恰是城里稀缺的,珍贵得很,你弄出来,我在网上给你做个展览,让全国的网友知道,我妈妈是个民间艺术家。”

从这一天开始,妈妈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整日沉浸在她的创作工艺美术品的事业中,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忙并快乐着。

从九月开始,一直做到春节前,母亲都在为这事忙碌着。弟弟对我说:“这就怪了,妈没事的时候,还有个头疼脑热的,一忙乎这事,吃得好,睡得好,精气神十足。”

春节前,我老家礼泉县的文化局长来郑州,专程来拜访我母亲,看到母亲做的工艺品,大为赞赏,说在关中道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出这么好的民间工艺品了。这是文化局长的赞扬,让母亲高兴得满面红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和河南省民俗专家程建军看了母亲的工艺品后,以行家的眼光肯定地说:“你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随后,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母亲颁发了“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资格证书”。颁发证书那天,母亲将头梳理一番,换上鲜艳的衣服,握手、照相,一头银发加上一脸笑容,俨然一个“艺术家”的范儿。

但是,新的问题来了,这些工艺品,母亲做完了,作为作家,我知道,让母亲创作很有劲,如果重复,就变成劳动了,心理作用是大不一样的。

于是,我又想到,母亲刺绣也很好,我就对母亲说:“现在的中式服装,兴在上面刺绣,你还能扎能绣不?”

“当然能嘛!”母亲眼里透着兴奋的光芒。

我在母亲的兴奋中体会到:要给母亲尽孝,就给她以事业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真切的感受是:给母亲以事业心,让她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是报答母亲的最好方式。

B. 文章中的“我”是一位孝顺母亲、懂得报恩的人,是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

C. 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母亲住在城里觉得“心慌”,目的是衬托下文母亲沉浸在创作工艺美术品后的“忙并快乐着”。

D. 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开篇交代背景,中间叙事,篇末点题。

E. 文中弟弟的话从侧面表现了母亲开始做工艺品后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明显好转。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孝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3.赏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

颁发证书那天,母亲将头梳理一番,换上鲜艳的衣服,握手、照相,一头银发加上一脸笑容,俨然一个“艺术家”的范儿。

4.通读全文,文章以“给母亲以事业心”为题有什么妙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7)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8)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钱塘

(明)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可是游子还在江上漂泊,透露出思乡之情。    (______

(2)“何处可维舟”,偌大的钱塘江竟然找不到一处游子可以停靠的地方,写出了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    (______

(3)“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    (______

(4)颈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梦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乡愁之绵长。    (______

(5)全诗借钱塘江上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漂泊流离的悲苦心情。    (______

2.结合全作,分析回答“微吟寄短愁”中“愁”的具体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卖蒜老叟

袁 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B. 一反焉(开始)

C. 观者如(墙)

D. 老人鼓腹之(放开)

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B.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C.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D.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 乙文的主人公是卖蒜老叟,对老叟采用了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

C.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智叟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 乙文“卖蒜老叟”是一个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却狂妄自大、盛气凌人的形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