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母亲以事业心 文/郑彦英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母亲以事业心

文/郑彦英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太多的生活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的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

于是,去年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的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但是过了几天,母亲对我说:“城里啥都好,就是心慌。”

“心慌”一词,在我老家有特殊含义,就是寂寞。

我一下子沉默了,觉得我作为儿子,太不孝了,母亲八十多岁的人了,你就不能把你的事情放下,多陪陪母亲吗?

话是这样说,但是落实到每天,很难。一个礼拜,也就能陪母亲三四次,跟她说话,听她叙述老家的家长里短,给她说笑话,说城里人的各种尴尬,还陪她到郑州有水有花草的地方散步,但是,这些还是太少了,母亲大部分时间,仍处于“心慌”中。

我突然想到了母亲年轻时做的工艺品,还有母亲那时给村里人婚嫁所画的绣花图案,就说我特别怀念母亲的那些工艺品,希望母亲给我做一套,作为我家的传家宝。

“那有啥好的?”母亲说,“你那单位全是画家作家,我这算不上好的。”

我说:“你这是民间工艺品,恰恰是城里稀缺的,珍贵得很,你弄出来,我在网上给你做个展览,让全国的网友知道,我妈妈是个民间艺术家。”

从这一天开始,妈妈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整日沉浸在她的创作工艺美术品的事业中,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忙并快乐着。

从九月开始,一直做到春节前,母亲都在为这事忙碌着。弟弟对我说:“这就怪了,妈没事的时候,还有个头疼脑热的,一忙乎这事,吃得好,睡得好,精气神十足。”

春节前,我老家礼泉县的文化局长来郑州,专程来拜访我母亲,看到母亲做的工艺品,大为赞赏,说在关中道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出这么好的民间工艺品了。这是文化局长的赞扬,让母亲高兴得满面红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和河南省民俗专家程建军看了母亲的工艺品后,以行家的眼光肯定地说:“你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随后,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母亲颁发了“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资格证书”。颁发证书那天,母亲将头梳理一番,换上鲜艳的衣服,握手、照相,一头银发加上一脸笑容,俨然一个“艺术家”的范儿。

但是,新的问题来了,这些工艺品,母亲做完了,作为作家,我知道,让母亲创作很有劲,如果重复,就变成劳动了,心理作用是大不一样的。

于是,我又想到,母亲刺绣也很好,我就对母亲说:“现在的中式服装,兴在上面刺绣,你还能扎能绣不?”

“当然能嘛!”母亲眼里透着兴奋的光芒。

我在母亲的兴奋中体会到:要给母亲尽孝,就给她以事业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真切的感受是:给母亲以事业心,让她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是报答母亲的最好方式。

B. 文章中的“我”是一位孝顺母亲、懂得报恩的人,是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

C. 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母亲住在城里觉得“心慌”,目的是衬托下文母亲沉浸在创作工艺美术品后的“忙并快乐着”。

D. 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开篇交代背景,中间叙事,篇末点题。

E. 文中弟弟的话从侧面表现了母亲开始做工艺品后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明显好转。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孝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3.赏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

颁发证书那天,母亲将头梳理一番,换上鲜艳的衣服,握手、照相,一头银发加上一脸笑容,俨然一个“艺术家”的范儿。

4.通读全文,文章以“给母亲以事业心”为题有什么妙处?

 

1.BC 2.(1)接母亲到郑州居住;(2)多陪伴母亲,跟她说话,陪她散步;(3)让母亲创作民间工艺美术品,给母亲以事业心;(4)消除母亲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意思相近即可) 3.形象地写出母亲在自己事业成功后的激动心情,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心。(意思相近即可) 4.点出作者尽孝的方式(内容);直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分析能力。A项,作者认为最好的尽孝是给母亲以事业心,这就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因此分析正确;B项,文章中“我”是一个孝顺的人,但是文章刻画的主要人物不是“我”,而是“我”的母亲,因此分析错误;C项,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母亲在城里的“心慌”,也突出表现了母亲有自己的事业后的舒坦的心理,因此分析错误;D项,文章以时间为叙事顺序,结构完整,开篇交代背景,中间叙事,篇末点题,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加完整,分析正确;E项,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让我们理解尽孝的方式不是只有物质的关怀,还要有精神的关爱,因此分析正确。故选B、C两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总结。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文中所说的孝心是多方面的,具体做法体现在“我”接母亲到郑州居住;多陪母亲,陪她散步,跟她说话,这是“我”所做的具体的事件。后来母亲还是“心慌”,“我”就让母亲创作民间工艺品,给她以事业心,这样就排解了母亲的寂寞和孤独。这就是“我”的孝心的内涵。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这段话是对母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形象刻画母亲的激动心情,侧面表现“我”的孝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7)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8)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钱塘

(明)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可是游子还在江上漂泊,透露出思乡之情。    (______

(2)“何处可维舟”,偌大的钱塘江竟然找不到一处游子可以停靠的地方,写出了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    (______

(3)“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    (______

(4)颈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梦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乡愁之绵长。    (______

(5)全诗借钱塘江上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漂泊流离的悲苦心情。    (______

2.结合全作,分析回答“微吟寄短愁”中“愁”的具体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卖蒜老叟

袁 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B. 一反焉(开始)

C. 观者如(墙)

D. 老人鼓腹之(放开)

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B.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C.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D.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 乙文的主人公是卖蒜老叟,对老叟采用了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

C.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智叟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 乙文“卖蒜老叟”是一个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却狂妄自大、盛气凌人的形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玻璃之王

①1959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 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 100 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的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 金属玻璃。

②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 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 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③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 1 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 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 1538 摄氏度,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 1200 摄氏度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④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高压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下列对文本内容、说明顺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金属玻璃的诞生历史。

B. 第②、③段写金属玻璃的形成原理与制造关键。

C. 第④段写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区别。

D.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2.下列关于金属玻璃的形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普通玻璃相比,金属玻璃形成的关键是液态冷却时的速度要求更高。

B. 金属玻璃的最终原子排列方式,仍然是混乱无序的,与液态时相似。

C. 单一的金属无法被制作成金属玻璃,只有合金才可以。

D. 液体状态下,合金的原子更难移动,冷却成金属时更难排列整齐。

3.关于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比较,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都是非晶体。

B. 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制造方法相似。

C. 金属玻璃曾因不透亮而被称为“愚蠢的合金”。

D. 金属玻璃的应用范围比普通玻璃更广。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描写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英雄,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B. 《平凡的世界》以双水村孙、田、金三个家族的命运为中心,反应了从“ 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C. 《孔乙己》叙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批判当时国 民的愚昧、麻木。

D.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他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