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请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

(题文)请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请以“我们去远航”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明确,中心突出,情感真挚;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性,不少于600字。

 

我们去远航 张丽媛 迷茫,迷茫。我坐在教室里,手中的笔在纸上涂鸦,那一条条固执、虚浮的线条,像极了空中断线的风筝,没有了目标。 “啪——”又一支笔在我的手中“壮烈牺牲”,我甩了甩手,想消除那酸累。“嘿!干什么呢?”小K用手推了推我,“一节课45分钟,您老人家已经弄坏了三支笔,敢情您破坏力非同凡响啊?”我撇了撇嘴,不作声。 天空中的大雁飞散又聚拢起来,如同那些瞬息万变的浮云。“我们坐在这里是为了什么?”我的食指轻轻地摇动,笔又在指间转动起来。“呵——”小K轻笑,“丫头,你也想当抒情诗人啊,忧郁吗?不适合你。”“啪……”我将笔拍在了桌子上,震得我手发麻。小K抬头,扶了扶眼镜,合上了厚厚的教辅书。 “丫头,别多想了。学吧,前方总会有路走的。”我看着她,那清澈的眸子充满了坚定。 “我?我还行吗?数理化加起来还不够人家一科的分数多呢!拼,拼什么?”我低着头,心里一阵苦涩。散落一地的演算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中”,那些字仿佛都在无情地嘲笑我。 “总会好的。”小K拉起我的手,安慰我,“你总喜欢看高飞的雁,你了解它们吗?”我看着阴灰的天空,大雁结群了,要南飞了。小K继续说:“你算过从北方到南方有多远吗?最近也要1000公里。”我看着小K:“1000公里,你跑过吗?那么长的距离,凭的是什么?”“坚持和信念。”小K紧握住我的手,目光坚毅。“坚持和信念?”我喃喃地重复着。 天空中,大雁一声声地叫,“去南方,去南方……”叶子又黄了一地,1000公里的遥远,那不懈的坚持,我闭上眼,细细回味“坚持和信念”。 成长路上,不必迷茫。下一站,明确目标,收拾好行囊,记得带上“坚持和信念”,我们一起去远航。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较大。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远航”,要围绕这个词语来选材。人生犹如一次远航,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我们应该把握好生命之舟的方向,凭着勇敢、智慧、不怕困难的精神,到达理想的彼岸。写作时可以记叙“航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可以抒发自己成长的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佩恩的森林

龚细鹰

①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印度东北部的马久利岛。第二天早晨,佩恩朝沙洲跑去,然而寂静的沙洲上却惨不忍睹,因岛上缺乏树木保护,所有的蛇都因炎热而死去。抚摩着那些蛇僵硬的尸体,佩恩的泪水滚落下来。“植树,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一个想法在佩恩心中油然而生。

②16岁的佩恩开始构筑自己的梦想。他把竹子种在沙洲上,每天,他一趟一趟从布拉马普特拉河边运水灌溉竹子,盼望着它们能像春笋那样迅速拔节、生长。沙洲却如一个永远也喝不饱的恶魔,一桶水浇下去,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竹叶很快就打起了卷,并一天天变黄,几天后,竹子彻底枯萎了。他与父母探讨种树的技巧,几天后,佩恩再次种下小竹苗,同时在每株竹苗旁埋进一截竹筒,竹筒上放一个泥制的陶碗,陶碗及竹筒底部都有一个小洞,他将清水倒进陶碗,水顺着碗底的小洞渗进竹筒内,又通过竹筒底的小洞渗透进竹苗的根系。日出、日落,课余、饭后,佩恩一个人在沙洲上忙碌着,少年单薄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更显孤单、薄凉。他还利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从别处捉来蚂蚁、蚯蚓,利用它们疏松土壤、制造肥料。那是段非常艰难的日子,但竹苗终于成活了,一排排颀长的翠竹如一个个清逸俊秀的少年,每天迎着清风阳光欢歌不已。佩恩在竹林里奔跑跳跃,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③佩恩开始种植其他种类的树苗,日复一日,成活的树苗越来越多,树林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逐渐形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并引来了各种动物,鸟、鹿、野牛、大象,甚至一些珍稀动物如独角犀牛、孟加拉虎,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几年后,森林里的生态环境终于达到了自给自足的平衡状态,这座丰腴的森林成了动物们的天堂。

④36年的光阴缓缓流逝,昔日那个16岁的少年已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可森林面积有1360亩,林中有上千种树木、上百种动物。当佩恩的故事为世人所知后,所有人都对他不屈不挠的毅力钦佩不已。2012年,印度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为佩恩颁发奖项,授予他“印度森林之子”称号。2013年,佩恩受到印度森林管理研究所颁奖认可。2015年,佩恩被授予印度最高平民奖,被称为“莲花先生”。

⑤有人问佩恩:“这36年生活得这么苦,你觉得自己值得吗?”佩恩望着远方,眼里一片宁静:“每个人的理想都不同,我用一生造就了这座森林,还有什么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幸福的呢?我会继续在马久利岛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人的力量,佩恩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佩恩用36年的努力终于种下了一片森林,而他也获得“莲花先生”的称号。

B. 佩恩种树是因为他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这样做。

C. 佩恩最先种下的植物是竹子,然后试种了其他植物,最后达到了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

D. 在佩恩的森林里目前有许多珍稀动物,如独角犀牛、孟加拉虎等。

2.请说说文章标题具有怎样的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结尾画线处补写一个揭示中心的句子。

4.你从文中学到了佩恩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或精神?

 

查看答案

墙缝芦苇

白来勤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家土院的墙缝里冷不丁蹦出一枝苇子来,歪歪扭扭、可怜兮兮的,叶儿有点卷,叶尖有点黄,叶背面还有一层白白的汗渍似的东西呢。那根,还扎在墙底下的水道眼儿里。

苇子,河滩里多的是,谁稀罕呢?何况是墙底下歪不拉叽的苇子,大人们自然不予理睬。不理也罢,人家是大人嘛。我却觉得它怪好玩,常常给它浇点水,企盼它快点长大,以便揪下它的叶儿卷哨儿吹。

一天,当我连蹦带跳地跑到它面前,高高兴兴地一拽叶子,不想竟被划破手指,血流滴滴。哇呀呀,真不识好歹,我一气之下,摸把镰刀,将那苇子拉出墙缝,一刀两断。这还不算,我还砍下一截苇秆,削去外皮,露出内膜当笛吹,咿咿呀呀的,嘿,小伙伴们着实眼馋啊!

不几天,那苇子就变蔫、发黄了,其实,我盼不得它早死呢。谁让它划破我的手指?

谁料第二年春,那苇子又绿嫩嫩地挤出墙缝,冒了出来,探头探脑,且比上年更水色,更惹人注目了。嘿,还不是我的刀下鬼?但我一看到那结结实实的墙壁,唉,算了,它迟早会被夹死的。

鸡们倒好,这下可以毫无忌惮地啄食它的叶子,特别是那只大花公鸡,好像专门做样子给我看似的,只见它叼一片断叶走到我面前,得意地将叶儿又摔又打,还“咯咯咯”地叫着,那些姗姗来迟的母鸡们便飞也似的跑过来,一起对那苇子连撕带扯,好一场“弱肉强食”啊!不一会儿,那苇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一只可恶的老鼠,不知因何事光临了墙下的水道眼儿,或许为了显示自己非凡的咀嚼本领,或许为品尝苇秆的味道以解决日后的给养,磨牙的工夫就让苇子“首身异处”。当我发觉时那鼠辈已逃之夭夭了。

十几年一晃过去了。

此间,由于学业的原因,苇子的事在我脑中愈来愈淡,直至消失。那天,三次高考落榜的我,心情格外沉重,独自在老家的土院里徘徊。忽然,阳光下,土墙旁,一架绿的屏风,一汪绿的喷泉映入眼帘——苇子!

那苇子竟安然无恙?

岂止安然无恙,简直传宗接代了呢!一丛丛的,墙里墙外,高高秀出。墙头,被它们刷出一处豁口,光秃秃的;墙下,水道眼儿里的砖早已被苇子挤得翘了起来,仿佛那墙,也有些摇摇欲坠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震惊、我战栗……噢,芦苇,墙缝里长出的芦苇,你是怎样啜饮生活的苦汁汗泪,一寸一寸悲苦地生长——上寻阳光、下汲甘泉?

微风吹过,苇叶哗哗响动,像唱着一曲欢快的歌,生命的旺盛与顽强,便全在这翠翠的绿色中了。望着这翠翠的绿色,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说说墙缝里的芦苇曾遭受过怎样的不幸与打击。

2.请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成功源自于奋斗,这个道理可以从文章中的哪个句子读出来?

4.文章结尾加点的“一股神奇的力量”指什么?

 

查看答案

一双手(节选)

①“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②“1000多棵。”

③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④“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⑤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⑥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I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⑦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1.前五段对人物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生动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工人形象?

2.“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请品析句中的“仿佛”一词。

3.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_   

(2)然则何时而乐耶            然则:___________

(3)斯人                    微:___________

(4)                    既: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画线句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从两篇文章中学到了范仲淹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揭示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B. 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C. 五至八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如果说前四句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

D. 九至十二句诗人在此讲养生之道,表达了一种不服老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