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鬼姜花 刘心武 ①我问小岑,那是什么花?他告诉我,是鬼姜花。 ②小岑和小汤两口子...

鬼姜花

刘心武

①我问小岑,那是什么花?他告诉我,是鬼姜花。

②小岑和小汤两口子,来我温榆斋书房所在的村子,开了家小饭馆。从饭馆窗户望出去,就是田地,晚玉米收割尽了,地边上一丛丛高高的黄花,在秋阳照耀下灿烂悦目。

③鬼子姜,学名菊芋,没人刻意种它,却在我们村子周围到处冒出来。

④小岑小汤两口子,一个是苏北的,一个是贵州的,相遇在城里一家餐馆,一个是二厨,一个是服务员,他们相爱了,结合了,就把多年来挣的钱合起来,跑到这个村边,开了这家餐馆。也曾打算细问他们的经历,小岑顾左右而言他,小汤就哼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⑤就在我问了小岑“那是什么花”以后,过了两三天,我上午睡完懒觉,起床开门,呀,门外台阶上,一大丛明黄的鬼姜花,插满―个浅蓝色的大塑料桶,由许多墨绿的大叶子衬托,冲击着我惺忪的睡眼,使我醍醐灌顶般清醒到十二分。

⑥我打电话给小岑,说:“谢谢你采给我的花。晚上我订了一只乡村五味鸭。”

⑦乡村味鸭是他们餐馆的看家菜,临时烹制很费时间,提前预订,到时候很快端上,味道尤其好。

⑧晚上约好村友三儿,去小岑餐馆吃鸡子,喝小酒,侃大山。餐馆上座有一多半。五味鸭端上之前,先端来碟小菜,是些不大规则的片片,三儿以为是荸荠,小岑说是鬼子姜。夹一片搁嘴里,腌制过,味进得不深不浅,脆的不涩,用来开胃,好!小岑说我那一问启发了他,他第二天一早去挖了许多。现在他每桌客人都免费送一碟。

⑨忽然有摩托车突突突而来,突突声乍止,就冲进来―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已经秋凉了,却只穿件箍在身上的跨篮背心,右臂隆起的三角肌上,刺青的图案是只张开嘴露出尖牙的虎头。他冲到那边角上的空桌,小岑去招呼他。三儿跟我说:“虎鬼子来啦!”我又好奇,又不免把警惕性提升。

⑩只见那边“虎鬼子”似乎在大声问小岑约他干什么,小岑微笑着,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后来看见小岑先往那桌端去一盘鬼姜花,后来又端上一大盘热乎乎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菜,当然,还有二锅头口杯。小岑坐“虎鬼子”旁边,两人聊了―阵。

⑪我和三儿把五味鸭吃过一半.虎鬼子“喝完吃罢”跟小岑小汤道过谢,一阵风般出去,风还没息,突突突声迅即远去。

⑫第二天下午,趁餐馆没客,我拐进去问小岑“三儿说‘虎鬼子’是专到各餐馆收保护费的,你对付他不容易吧?”

⑬小岑就跟我说,再铁的心,也有软的部分。他昨天邀“虎鬼子”——他让我别再叫绰号,改称大名——满虎,提醒满虎,是满虎他大妈去世的日子。满虎一次醉后告诉他,自己生母产后没奶,父母觉得已经有儿有女,就把他送给邻村一个产后死了孩子的妇女去养,那就是满虎大妈。满虎说这世界上只有他大妈对他好,但是就在满虎懂得记日月的时候,大妈去世了。满虎记得,大妈家屋外,野生野长着许多的鬼子姜。昨天小岑端出―盘鬼姜花,是替满虎祭奠他大妈的意思,而那盘菜呢,是大妈当年常给满虎做的红烧独头蒜。小岑说满虎临走跟他说,以后不再到处逛荡,打算到镇里集上摆个服装摊,将来再开个服装店,也跟小岑小汤一样有个自己的正经营生。

⑭我听了就说:“他能说到做到吗?”小岑有些不高兴了,稍微迟疑—下说:“刘叔,没错,啥事都难说……可是我不就做到了吗?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22期)

1.选文以“鬼姜花”为标题有何好处?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的满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分析第⑩段划横线词语“微笑”的表达作用。

5.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第⑭段画线句的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普通人的美好心灵;暗示了文章讴歌善良的主题。 2.(1)环境(景物)描写。(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农村;(3)渲染了明丽、恬静的氛围,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1)懂得感恩:虽身世凄凉,缺少关爱,但永远记得满虎大妈的疼爱,懂得别人对他的好;(2)知错愿改:经过小岑的劝告,由原来的到处逛荡,收保护费,转变为一个有决心有打算,准备摆摊开店,正经营生的人。 4.“微笑”这一神态(神情)描写,写出了小岑喜悦、快乐的心情,表现了小岑善良淳朴、诚挚友好的美好品格。 5.示例:(1)含义:小岑相信在自己真诚的劝说下,到处游荡、收保护费而良知未泯的满虎,能够说到做到——摆摊开店,自食其力,这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2)联系:我们身边总有犯错的同学,我们不能因为他有过错,而防范他,疏远他,嫌弃他,歧视他,我们应该助一臂之力,相信他能改正错误,积极向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从故事情节结构角度分析:“鬼姜花”贯穿全文,起着线索的作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既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作者围绕“鬼姜花”发生的故事,塑造了小岑这一勤劳聪明、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从小说主题角度分析:赞扬了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表现手法分析:“鬼姜花”具有双关义,一是指一种普通的植物,学名菊芋,一是指那些普通善良的人,如小岑、满虎大妈等。 2.本题考查学生的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第二段“从饭馆窗户望出去,就是田地,晚玉米收割尽了,地边上一丛丛高高的黄花,在秋阳照耀下灿烂悦目。”处在文章开头部分,这段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愉悦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把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可从“肌肉发达,虎头刺青,骑车快,动作猛,话音高。”“永远记得满虎大妈的疼爱,懂得别人对他的好”“经过小岑的劝告,由原来的到处逛荡,收保护费,转变为一个有决心有打算,准备摆摊开店,正经营生的人。”这些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题干中的“微笑”是神态描写,然后根据神态描写的作用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满虎经过小岑的劝解,最终改邪归正。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的交流,真诚可以打动人心。联系现实,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试分析自己能不能用真诚影响身边的“满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上的售卖员。他心想,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他这样的年纪,加上他的教养,以及他性格中的一种执拗,使他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产生一种感叹,如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怎么增加那么多戒备?连问路也要再三验证才能确信吗?同时又产生出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到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总的来说,大概是无比惊讶。他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如果没人带路,那可能就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嚅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知:“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跟我走吧。”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就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而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了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谁都得从这儿过呀……”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你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栏,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刹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别跟着我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那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虽然规定车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来,看清没有路人才能开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财大气粗的人,车子猛地往外冲,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我正好路过……那开车的还骂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规矩……所以,你头回往那走,要特别小心!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它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那钱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还没机会检看。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十二分的善意……这世界上还真有善吗?真有信任吗?甚至会相信他这样的一个生命?……一种浓釅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悔的边缘”具体指的是什么?

2.老人当初为什么那么主动热心给小伙子带路,后来又离开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一句照应的比喻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以下链接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佚名《天职》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小偷夜里到海尔曼大夫的诊所偷窃,因被氧气罐绊倒摔断了大腿,海尔曼大夫连夜替他做了手术,并帮他彻底治好了病才交给警察,使小偷感激得五体投地,并当场表示了悔改之意。

材料二:报纸上曾登载过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千辛万苦为儿子筹足了上大学的学费,不慎在途中被跟他们聊得很投契的小伙子偷走了。父亲凭着在聊中对那小伙子的了解,认定他偷钱是有苦衷的,一连几天到被偷钱的地方用纸与那小伙子沟通,再三表明对小伙子的信任,恳请小伙子把钱还给他解燃眉之急。结果,那小伙子真的把偷去的钱寄回给他,并说明是被他的信任所感动。

 

查看答案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合。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  (可是;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②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友善。

③有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挠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下车时,站台上有些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来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好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④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在附近街上活动,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他们从那师傅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聊到最后的结果是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而我母亲也把他带到我家,    (仍然;俨然)亲子相待。我和爱人、孩子开始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⑤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     (浸润;滋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⑥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随我们说句什么吧!”

⑦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原文较长,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入空白处。

2.“我”跟陌生人交谈时,是如何设防的?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3.盲人歌者说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中的“母亲”与《悔的边缘》中“花甲老人”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年轻人“在悔的边缘徘徊”。他为什么而“徘徊”?

2.花甲老人也“在悔的边缘徘徊”。那么,老人又是因何而“徘徊”?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天地,可以在上面种植很多东西,比如,一个令人怀念的人,一处难以忘情的风景;还可以是一份善良与美好,一个梦想与幸福……你会种些什么呢?

请以“在心田里种植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材料二: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

材料三: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他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

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有何特点。

3.航天中学九年级组将于11月23日上午8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一次微信阅读交流会,欢迎广大九年级学生及老师光临。请你为该活动设计一份宣传海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