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不 能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3.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1.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 2.(他都会)神情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 3.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句首“然”后要停顿,“不能四五龠”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已烂醉”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自然这两个短语之间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诘责,责问;或:有时候;与: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B.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的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C.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假设你的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难道天还会塌下来么?

D.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B. 之于宋君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C. 所寄      亡:无,没有。

D. 因往之      晓:明白,知道。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gài)(jí),常一人居外。

B. (qǐ)国有人忧天地崩(zhuì),身(wú)所寄,废(qǐn)食者。

C. (chú)步(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yōu)其坏?

D. 其人(shě)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

张鹏程

①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一方旷野,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几户人家,组成了村庄。有了村庄,炊烟成了别样移动的“森林”。乡村,正是有了这淡墨的点染才诗画同园,魅力无限。一片旷野,满目画意。几十户人家,是旷野上长出的香菇,缕缕炊烟,是香菇连连的哈欠。乡村可以被旷野掩埋,但是,炊烟是隐不住的,它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任你如何遮盖,它总有办法冒出头来。

③乡村最恬静、最温情的时候,便是炊烟飘起的那一刻。记忆中,黄昏中的炊烟是徐缓的、抒情的、淡然的。你无法想象,它们刚在烈火中涅槃,又奋争在漆黑的烟道,满身伤痛。一经破囱而出,它们便成了最美的绽放。满目灿笑,一心坦然。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一片片炊烟徐徐地离开一户户农家,向着更远处飘去,最后融入天边。于是,它们成了一朵云,一座山,一片海……

④很久以前,它们还不是炊烟,它们也从不曾想过能成为炊烟。它们是一株株碧翠的生命,鲜活在野外,灿烂着沃土,恣肆了生命。鲜艳的花朵,引来了劳碌的蜜蜂;满身的翠绿,被鸟们衔去做巢;敞开的胸怀,接纳了大把的阳光。离开了那片土地,它们枯萎了,风干了。但是枯萎不等于死亡,风干也未必是消失。枯萎,是更鲜活的再生;风干,有了更空灵的飘逸。缕缕炊烟,是它们的魂魄,是它们的眷恋,是它们生命更精彩的绽放。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一缕炊烟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⑤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张家的鲜鱼,李家的嫩鸡,王家的肥羊……小村所有的美味,都是通过炊烟酿成的,又都是通过炊烟会集和传播的。那美味,成了乡村别样的烈酒,醉人醉心醉生灵。不尽的美味,逗得那些鸟们站在枝头歌唱不止、那些家畜亢奋难安;夕阳更是红着脸,迟迟不肯归去。没有哪位厨艺大师,能烹出乡村炊烟中那鲜活饱满的味道。没有哪一种味道,能被炊烟渲染得那样淋漓尽致。

⑥点点炊烟,像小村人一样,相扶相搀,相容相爱。哪一天,整个村庄的炊烟都消失了,怕是随之而来的是荒凉,是死亡。日出日落,是炊烟极好的舞台。他们歌唱卑微,歌唱琐碎,歌唱平淡,歌唱幸福……各种牲畜,也不会错过这个舞台。长长的牛哞,挽留着夕阳;声声狗叫,驱赶着暮色;嘶嘶马鸣,呼唤着温馨……大鹅的叫声,一惊一乍;肥猪只能哼哼,也吟出满心的欢喜;老母鸡小声地叮咛小鸡仔,一首摇篮曲给孩子们一个酣酣的梦……炊烟,给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舞台,生灵们的交响曲犹如天籁。

⑦如果说,黄昏中的炊烟,带了几分柔情,那么,晨曦中的炊烟则多了几分神秘。

⑧炊烟,由寥落到稠密,见证着小村的壮大;由寡淡到浓香,彰显着小村的富足。

1.作者为什么说“炊烟是乡村的灵魂”?谈谈你的看法。

2.读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说出来与他人分享。(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西游记》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偷吃人参果,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等。

B. 悟空得知“弼马温”的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金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纵火烧了玉帝赏赐的夜明珠被贬到了蛇盘山的鹰愁涧,后随唐僧西天取经,功成后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D. 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后在观音菩萨帮助下,战胜赛太岁,救回了朱紫国的王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