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揣摩第④段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的表达意思。

3.说说第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4.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认真阅读第⑥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这里作者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非简单的技术性堆叠,从而达到“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效果。 3.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 4.第③段说明方法:作比较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第⑤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5.城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要仔细阅读阅读①②段,注意议论或总结性语句,找出并进行判断,看看哪一句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可抓住“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进行压缩提取。 2.试题分析:考查文句的内涵。浅层次说,艺术强调独创性,其成果能给人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是具有实际效果的东西,是可以大量复制的。深层次讲,艺术能给人带来美感,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技术却不能。 3.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要理解到“不感到寂寞”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答案: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这中景致使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明显是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做比较的作用是突出一个方面,即苏州园林的建筑造型活泼而不拘一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

(1)上下句默写

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②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语。(李清照《渔家傲》)

(2)根据提示默写。

①《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曹植的《梁甫行》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诗句是“ __________”。

(3)篇段默写。

①默写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至“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默写《孟子》中“孟子曰”至“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必须让每一名学生从小养成诚信这种最基本的道德习惯。为此,班级准备开展“诚信伴我行”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标语。

(2)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据报道,湖北咸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洪耀明为了兑现之前与学生的承诺——“如果学生不在校园及其周边乱扔垃圾,就和小猪亲嘴”,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亲吻了一头小猪。有人把他亲吻小猪的视频和照片发到了网上,洪耀明随即被许多网友称赞为“中国好校长”,同时,也有人质疑洪耀明这么做是在作秀。

某班围绕“洪耀明是不是‘中国好校长’”这一话题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请你站在正方或反方的立场写一段辩论词。要求结合材料,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80个字以内。

(3)为了给活动提供一定的道理论据,请你搜集一则有关诚信的格言。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暗自想,A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样的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因此,A给我的印象是,他大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小麦田、回到百家坪去,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是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地肩上,他似乎很想在南开大学时期演习时饰演女角地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A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1)上面文段是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的“____________”章节,主要人物A是_____________

(2)从文字里可以看出人物A是什么样的性格?

(3)A在南开中学读书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直激励他和后人,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 列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愚公移山》出自该书。

C.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D.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子夜》《多收三五斗》《春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jiá,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摘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_______       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yǒu_____黑           两jiá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