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古文阅读。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者谁?            不可

B. 望之蔚而深秀者      颓乎其间者

C. 至于负歌于涂        不以木为之

D.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双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课文多用对偶句,请找出一组,写在下面,并说出好处。

对偶句:

好处:

4.请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5.“前者呼……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一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1.B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在酿泉边上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状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②野花开放,飘散着清幽的芳香,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阴。 3.例句: 好处:比如: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具有韵律美。 4.示例: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觥筹交错 水落石出 5.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②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 【解析】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A.名词作动词,命名。/说出。B.……的样子。C.……的人/……的原因。D.靠近/到来。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翼然”“临”“芳”“发”“佳”“繁阴”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是定语后置句。 3.本题考查的是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对偶句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能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均匀,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本题可以依据对偶句的特点到原文找出一组对偶句。比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此题答案不唯一。 4.成语的来源很广,有的来源于神话寓言,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古书成句,还有的来源于群众口语。本题考查的是来源于古书成句中的成语,要求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解答此题,一方面要仔细阅读原文,结合原文语句,另一方面还要调动自己平时关于成语的知识储备。这样就不难找到出自本文的成语。比如,出自“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中的“峰回路转”;出自“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中的“水落石出”等。 5.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百姓出游的场面。这一场面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滁州百姓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是太守的治理有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哪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图表题。

今年,苏州某网站随机抽取了540名中小学生,进行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请你对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你得出的三点结论。

抽样年级

起始触网年龄

平均上网时间/天

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

小学三年级

7岁

20分钟

80.3%

小学六年级

8岁

36分钟

83.5%

初中二年级

10岁

1小时15分钟

78.6%

高中二年级

12岁

1小时48分钟

80.5%

 

结论: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诗词句。

①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② 当今最理想的卫生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诗来回答。 )

③每年的教师节,你都会把李商隐《无题》中表现奉献精神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给敬爱的老师。

④ 在这个美丽的冬季,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请你写出两句含“梅”或颂“梅”的完整诗句。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挖山洞,修栅栏,驯山羊,烤面包等。

B.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活板》是其中的一篇。

C. 我们学过的《斗鲨》的作者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

D.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欧·亨利和莫泊桑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B. 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C. 央视“成语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

D. 丢失的包里除了妈妈刚给的100元钱,还有身份证、学生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