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为引导学生多阅读书籍,班上开展主题为“我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讨论...

为引导学生多阅读书籍,班上开展主题为“我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讨论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名著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形成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轻松省力,有兴趣;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请根据下图漫画,复述这个故事。(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上联,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遨游书海,与经典同行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例:经典名著是我们永远需要的精神食粮,因为名著毕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民族文化的根;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舍弃经典文学作品。(2)例:西汉的匡衡幼时家贫,没钱买蜡烛,晚上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亮读书。由于匡衡勤奋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3)漫步书廊,与名书为伴 (沉浸名篇,与大师为伍) 【解析】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中我们持有的观点应是多读经典名著,理由可以是多读名著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有条理的表达即可。第(2)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时要注意画面上有哪些内容,有哪些文字提示,答题时不要遗漏了内容。通过画面内容可知,这是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简要叙事故事内容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第(3)题考查对对联。对对子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根据上联“遨游书海,与经典同行”对对子,如“博览群书,和庄老同案”“漫步书苑,与名师为伴”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当窗理云鬂,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木兰诗》)

(5)完整地默写《春夜洛城闻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①视之,乃鹜②也。妇就③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④之归,治⑤之旬日⑥,创愈。临去,频频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熟:仔细; ②鹜:(wù)野鸭子; ③就:靠近; ④奉:通“捧”,捧着; ⑤治:治疗; ⑥旬日:十多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频频___________                   (2)创鹜之报也____________

2.将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3.结合原文,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射      择其者而从之    B. 安敢轻吾射       惟手熟

C. 公亦以此矜      钱孔入    D. 手熟尔           当涉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康肃笑遣之      学不思则罔    B. 久而不去       久,目似暝

C. 尝射家圃        宋君令人问之丁氏    D. 我酌油知之       可为师矣

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略得当,主题鲜明,对陈尧咨十中八九的射技一笔带过,而花大量笔墨描述卖油翁

酌油的过程,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B. 文章用心理、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来正面刻画人物,用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C. 文章接连用反问句来凸显康肃公骄横无礼、率真暴躁,“忿然”之情,溢于言辞之间。

D. 作者借卖油翁之言行,批评像陈尧咨一类人的品性,告诉人们:对于自身拥有的些许本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对下列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诗人眼前实际的感受。“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诗人在走马西行,“路漫漫”说明离家之远,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B. “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在这里是泪流纵横的样子。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对亲人无限的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C.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君”指回京的使者,“马上”,突出了匆促,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于马上流着泪让回京使者为家人捎个口信。

D.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岑参,这首诗歌语言平实,不加雕琢,调子低沉,可以看出作者对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奔赴边疆极其不情愿、万般的无奈,因此他留下了思乡之泪。

 

查看答案

有多少微塑料被我们吃进肚里?

⑴最近,《科学美国人》报道了上海华东师大发表的一项研究:采集的所有中国食盐样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盐,每公斤中超过550块——按照通常的食盐食用量,一个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过1000块。

⑵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这些颗粒都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这些塑料会慢慢降解,从大块降解成小块,最后成为微塑料。

⑶但这不是微塑料的唯一来源。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料颗粒改善质感。这些微塑料,最终也是进入自然界。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

⑷这些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随着地球的水循环,最终都聚集到大海中。从目前来看,聚集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完全分解的速度,于是海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⑸这些微塑料到了海里,自然会扰乱海里的秩序。那些很小的微塑料,被浮游生物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鱼虾体内。另一方面,那些高等一些的海洋生物,并没有一双慧眼。对于那些飘飘忽忽像“活物”的塑料,也当做美味吃下。

⑹微塑料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呢?科学家们的答案是:太复杂,不清楚。因为人类生产的塑料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成为微塑料之后,它们一方面可能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又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当这些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它们所附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也就会沿着食物链传递。这些物质除了有毒有害,还具有持久和生物累积的特性,被称为PBT物质(PBT是持久、生物累积和有毒的缩写)。

⑺以前对微塑料的关注主要在于它们对PBT物质的传递,从而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食盐中发现微塑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直接随着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

⑻这些微塑料颗粒被吃到体内会怎样?科学家们给的答案还是——不知道。但是不难想象,毫米、微米到纳米级的微塑料,进入体内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差别。科学家们拿微塑料折腾过贻贝,发现微米尺度的微塑料到了其肠道之后,会在淋巴系统中检测到。把贻贝从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转移到清洁的水中之后,循环系统中的微塑料含量还会持续上升,12天之后才开始下降——它们在循环系统中停留时间可以长达48天。

⑼实验还证实,微塑料的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循环系统。人的身体当然比贻贝高级多了,能够进入贻贝的循环系统,并不意味着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但是,如果是更小的颗粒呢?就像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远远要大于那些大颗粒一样,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消化道是否可能进入血液或者淋巴液呢?虽然目前没有相应的研究,但是理论上的存在和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使它成为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⑽让我们可以稍微安心一点的是,贻贝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经常用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在前面的实验中,虽然相当数量的微塑料进入了它们的循环系统,但它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样。而人体对“异物”的防御体系要比贻贝坚固得多,再考虑到人们对食盐的食用量较小,每天从食盐中吃进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过几块,产生明显危害的可能性倒也不大,因此我们不必太忧心忡忡。

⑾对于公众而言,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海盐富含微塑料,来自于湖泊、井矿的盐也未能幸免。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制造的塑料污染,已经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制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丢弃了塑料,最后塑料又可能通过微塑料回归人体。

(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

1.下列关于“微塑料”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

B. 当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它们所附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也就会沿着食物链传递。

C. 微塑料的唯一来源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它们会慢慢降解,从大块降解成小块,最后成为微塑料。

D. 从目前来看,微塑料在海里聚集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完全分解的速度,于是海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以设问语气,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 第1段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数据解释了一个人一年可能会吃下多少微塑料。

C. 第7自然段两次出现加点词“可能”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微塑料的来源、形成以及对人体影响的问题。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因为人类生产的塑料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所以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B. 微塑料的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循环系统,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消化道会进入血液或者淋巴液。

C. 因为人体对“异物”的防御体系要比贻贝坚固得多,再考虑到人们对食盐的食用量较小,所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可能性不大。

D. 目前,不仅海盐富含微塑料,来自于湖泊、井矿的盐也未能幸免,这不得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所制造的塑料污染,最后很有可能通过微塑料回归人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