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每个人都收到过礼物,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支笔,或者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题文)每个人都收到过礼物,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支笔,或者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又或者一句话、一个拥抱、一抹微笑……就让我们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去珍藏生活的馈赠吧。

请你以“那一份       的礼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600字以上。

(3)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5)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那一份不同寻常的礼物 苹果树送给牛顿一个苹果,敲开它,里面装着“万有引力”;大地送给袁隆平一片稻田,寻找着,培育了“杂交水稻”;上天送给苏格兰科学家Alexander Fleming一个失误,无意间,发现了“青霉素”。 人,往往不知足,一味寻找着物质的享受,不满足甚至无视上天的赐送。 海伦凯勒说:“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有些礼物,看不见,摸不着,心里却感受得到;而有些礼物,只有在心灵触动时,才会被人发现,平凡其实最珍贵。 一个没有晚霞的黄昏。 天上的云怪怪的,像是要下雨,空气闷热,仿佛预示着有什么事要发生。闷闷不乐的我揣着钱包去书店买复习材料,那几天我刚配了眼镜,作业又多,满腹闷气的我看这不好看那不好,向父母提出买什么东西的要求又被拒绝,让我差点觉得人活着没有了意义! 抱着一袋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身后突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与碰撞声把我从抱怨中拉回了现实。眼光收回来,又循声放去。车祸?又是一场车祸!挤进一圈人墙,地上有一辆倒了的,前轮却还在转着的自行车,一辆桑塔纳的车身侧面微微凹下,有几道划痕。有一个人躺着,身旁有斑斑血迹,车主被突如其来的事故急得满脸通红,几分钟后,救护车鸣着来了,把人抬上,火急火燎地走了。我呆在那儿,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是谁的责任,我感觉我在颤抖,心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个人,几秒钟前还好好的,几秒钟后便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生命真的有时很脆弱…… 人渐渐散了,空中飘起了小雨,我还站着,地上的血被零零星星的小雨冲淡了。路过的人不知道,就在几分钟前,这里,发生了什么。带着有些颤抖的双手,我回到家里,思绪中不夹杂了一点抱怨,我似乎也不想再问父母要什么节日礼物了,因为: 好好地活着,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解析】 这一道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精心补题,补题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补充的内容,决定了选材,比如“那是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那是一份普通的礼物”“那是一份充满爱的礼物”等等。题目补充好后,确定材料,并确立作文的整体构架。注意细节的安排,这类作文最好以朴实的文字加以表现,从小事中反映大情感,大道理,写出事件的回环曲折,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礼物”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法,重在心意。不同的礼物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礼物”不一定非要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梦·正能量”综合性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答题。

(观点论辨)21世纪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各种文化形式借力互联网飞速传播。近些年,“嘻哈文化”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2017年,热播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造就了一批“嘻哈网红”,名气大涨的“红花会”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说唱团体之一,其中几位明星人物名声大噪。但是,一名中国籍嘻哈歌手演唱了歌曲《圣诞夜》,而歌曲中夹杂着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女性的内容,引发了公众抗议,不少媒体也发表了批评报道。网友针对“中国该如何拥抱嘻哈音乐”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下图与某个故事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

(3)(续写对联)请你将下面的对联续写完整。

上联:高雅弹唱流芳百世

下联: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2)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5)陆游《游山西村》中表达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喻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完整默写李商隐的《贾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楚人隐形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②?”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③,乃厌倦不堪,绐④云:“不见。”嘿⑤然大喜,赍⑥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⑦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选自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注释)《淮南子》:①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②不:同“否”。③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④绐(dài):哄骗。⑤嘿:同“默”。⑥赍(jī):携带。⑦诣:到……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螳螂叶伺蝉    执: _____________       (2)叶自障    以: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3.谈谈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查看答案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十余岁              金经

B. 渐沉渐深耳            无丝竹之乱

C. 是再啮              其言

D. 反溯流逆上矣        肃拜蒙母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众服确论            孤岂欲卿博士邪

B. 山门圮河            尝射家圃

C. 但知一              反激之力

D. 地中              花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语言简洁,如通过一个“笑”字,鲜活地刻画了一个貌似渊博的讲学家,又如通过一个“服”字,塑造了缺少主见的众人。

C.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的“其二”,指讲学家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D. 寓理于事,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议论抒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

织在一起。

B. 诗歌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

献身精神。

C. “白日斜”,诗人用“落日”的自然现象象征韶光易逝,双重内涵显示了离别之苦。

D. 全诗反映了诗人辞官,与官场决裂,但又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