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十余岁              金经

B. 渐沉渐深耳            无丝竹之乱

C. 是再啮              其言

D. 反溯流逆上矣        肃拜蒙母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众服确论            孤岂欲卿博士邪

B. 山门圮河            尝射家圃

C. 但知一              反激之力

D. 地中              花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语言简洁,如通过一个“笑”字,鲜活地刻画了一个貌似渊博的讲学家,又如通过一个“服”字,塑造了缺少主见的众人。

C.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的“其二”,指讲学家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D. 寓理于事,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C 4.(人们)在河中(原地)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冲走)呢?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经过;浏览。B项,语气词,了;耳朵。C项,像;按照。D项,于是。 2.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B.在。A 认为;成为。C.其中;代指河水。D.代指石兽;的。 3.考查对文章理解。C项有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的“其一”是指讲学家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求,竟”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 “是,为”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议论抒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

织在一起。

B. 诗歌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

献身精神。

C. “白日斜”,诗人用“落日”的自然现象象征韶光易逝,双重内涵显示了离别之苦。

D. 全诗反映了诗人辞官,与官场决裂,但又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查看答案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①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②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③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④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⑤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

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⑥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⑦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

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 “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重大的损失。

D. 阻止“提笔忘字”的现象继续恶化,就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

作用。

B.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

功用。

C.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

手写。

D. 解决“提笔忘字”更实际的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 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凡尔纳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B. 《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尼德兰遇事沉着冷静,勇敢自信,他和伙伴们勇斗鲨鱼救彩珠人,和章鱼血战,击退土著人的进攻。

C. 老舍擅长写人,《骆驼祥子》中“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寥寥几笔刻画了祥子的灵活、稳健。

D.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的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展示了一幅触目惊心、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其创作影响了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

B.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作家、编辑家和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C. 对联也叫对子、联语,对仗工整,文字简练,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

D.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清明”与“端午”都是其中的节气。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②③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