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将其还原,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

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将其还原,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②①③    D. ③④②①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子的能力。排序,可以先找到中心句和总结句分析放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然后余下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本题所给句子是课文内的句子,学生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来排列。这段话描写的是“春草”,句④是首句;然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描写春草,句②是整体,句①是局部;最后句③总结。据此分析排序为④②①③,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查看答案

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将“江南”与“春天”互换位置)

B.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虽然有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仍稳定保持价格。(在“大多数”前加“但是”)

C. 能否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措施。(删去“能否”)

D. 网上“晒旅游”这一行为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在句末增加“的心理”)

 

查看答案

题目:凝望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秦兵马俑

季羡林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冕旒(miǎn l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1.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3)

 

 

2.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4.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做简要阐释。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 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 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木偶戏

蒙福森

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就像一匹绸缎从官成镇缓缓流过,我们村就在官成镇的东北方向,一个小桥流水、与世无争的小村庄。

那年冬天,镇里来了一个演木偶戏的老艺人,顺着河流一路演下来,一场接一场。老艺人叫王猛,精通木偶戏。那个年代,农村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大多数时候,劳作一天的村民吃完晚饭,就在家门口和邻居聊聊天,抽抽烟,因此,A.木偶戏来到我们村,就像冬天的阳光一样,刹那间在每个人的心头热烈地绽放着光芒。

王猛在我们村演了十场,接着到邻村;在邻村演完,又到另一个村庄。这时,他发现,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直跟着他,一个又一个村庄地跟着。

那个男孩就是我父亲。

后来,我父亲成了我们这十里八乡的演木偶戏艺人。

父亲怎么走上这条路的,我不大清楚。据说,他十分聪明,一点就透,他混在戏棚里一段时间,基本学会了王猛所有演戏的精髓。父亲在他十八岁那年正式登台表演,眼法,手法,步法,唱腔,一亮相,一开口,全场轰动。

那时,父亲演的戏有《精忠岳飞》《杨家将》《呼杨合兵》《三国演义》《水浒传》《八美图》《三合明珠宝剑》等,在他的柜子里,我看见一本本古书,线装的,有的是繁体字,更多的是手抄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抄得工工整整,估计有几十万字。

父亲的书柜里,除了书本,还有几本流水账,非常仔细地记录着家里的日常开支、人情往来等事项,那一笔笔详细到分的数字,仿佛是父亲那单薄的身躯在苦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庭,令人不忍卒读……

父亲平时种田种地,兼做农村兽医,晚上演木偶戏,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苦苦挣扎;也因为父亲的手艺,我们家比一般的农村家庭要稍好一点儿。要知道,父亲身高不过160厘米,体重不到100斤,如此单薄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儿讨生活的门路,如何生存?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匹永不疲惫的老马,一直在为生计忙碌着、奔波着,哪怕大年三十,他也要到外面演戏。小时候每年的除夕,母亲会早早张罗好一桌简单而又诱人的年夜饭,一家人匆匆忙忙地吃了,然后,一家老小,默默地站在村口,看着父亲用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他那副木偶戏家当,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四周,偶尔的鞭炮声和灿烂的烟花,家家户户的大红对联,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仿佛刀刻一样,一直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都没法抹去。

时间像一条河流,缓缓地流淌着。

父亲老了。

父亲病了。

父亲去世后,在这十里八乡,再也没人演木偶戏了。木偶戏就像父亲的生命,虽然现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终有一日,它会在这个世界消亡。

父亲最后演的一场木偶戏,是在几年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娶媳妇,请父亲在村里唱一场木偶戏。在村里的大晒场上,清冷的月光下,稀稀疏疏地有几十个村里和邻村的老人在看戏。父亲已经明显中气不足,沙哑的唱腔远不如前,动作缓慢,手法僵硬。这场戏很短,不知不觉就完了;这场戏也很长,长到父亲去世很久了,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上演着。

我家附近有一个文化馆。有时,文化馆会请人唱几场木偶戏。那天,我路过那里,见里面有人在唱木偶戏,戏名:《慈云走国》。那是我父亲经常唱的一出戏。我默默地站在文化馆门口,听着那熟悉的锣鼓声和唱腔,看着那熟悉的戏棚,稀稀疏疏的观众,进进出出的木偶,依稀觉得,父亲在里面唱着……B.蓦然惊觉,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刹那间,夺眶而出的泪水像虫子一样,缓缓地在我的脸上爬行着。

那一刻,恍若隔世。

(选自《广西工人报》)

1.本文写了父亲和木偶戏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最后一段)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