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卖伞的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卖伞的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下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雨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自己不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清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多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不是我,如果是我,那么我对她的挂念也还有充分的理由。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⑪“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⑫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文中卖伞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

2.请简析第⑧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炼词准确,富有表现力。请从词语或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4.“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1.自尊自强自立、诚实善良、温柔耐心、心灵纯洁美好、拾金不昧。 2.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瓢泼狂暴的大雨,让“我”庆幸雨伞买得及时,免遭大雨浇淋,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有雨伞的温暖、安全以及小姑娘的温柔美好;瓢泼大雨也为下文小姑娘在暴雨中等待失主做铺垫,使文章前后照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一个“裹”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雨的细腻缠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写出了“我”对小姑娘强烈的思念之情。 4.小姑娘既弱小又高大,既平凡又高贵,她心灵的纯洁美好靓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美丽了这个世界。小姑娘的精神品质让“我”感到无比温馨,伴“我”走过每一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时先在文中找到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然后根据语句提炼概括。如本题根据第⑤段的“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可概括出温柔、有耐心;根据第⑦段可概括出自尊自立、诚实善良;根据第⑨段可概括出心灵纯洁美好、拾金不昧。 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一般从手法入手概括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方面一般从承上启下、伏笔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卒章显志等方面入手。本文第⑧段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从内容方面来看,雨丝变成狂暴的大雨,写出了“我”雨伞买的及时,避免遭到大雨的淋浇,表现了小姑娘带给“我”的温暖,以及小姑娘的善良美好;从结构方面来看,此处的狂暴大雨为后面写小姑娘在大雨中等失主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此类题一般按照“手法+效果”的步骤答题。本题题干提示我们“从词语或修辞角度进行赏析”,故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找出句中使用生动的动词,最后分析句子表达的感情即可。句中“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思念”比作可见的“雨丝”,表达了“我”对小姑娘的思念之深。“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中的动词“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缠绵。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关键词传达的作者的感情。本题要求赏析的句子处在文章结尾,赏析时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中“我”没有有形的伞,却有“无形的伞”,“无形的伞”象征着小姑娘那平凡、纯洁、善良的心灵;“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是说小姑娘的美好品质伴随着“我”,伴“我”走过每一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到任担任并州牧时,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太丘______    (2)则是无______

(3)及事______      (4)先一日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

C.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D. 其为人/若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4.(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人们常说“诗言志”,这首诗表现得最为明朗,全诗以“____”字总领,借景抒情,“歌以咏志”,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使全诗充满了______的情调。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成功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请你选择一种写法,结合诗歌内容加以阐释。

 

查看答案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

关键词:母爱  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秦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关键词:        课文题目:     

理由: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朋友思念与牵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面对落日触景生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回答)

(3)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子曰:“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本段文字节选自      (人名)创作的《      》(作品)。

(2)“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