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到任担任并州牧时,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太丘______    (2)则是无______

(3)及事______      (4)先一日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

C.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D. 其为人/若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4.(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1.(1)舍弃(2)信用(3)完毕(4)约定的日期 2.C 3.(1)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一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4.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中(1)(2)小题出自课内,根据平时的积累识记解答即可。(3)小题可根据句意推断,“及事讫”意思是等到事情完毕,“讫”可译为“完毕”。(4)小题可根据“期日中”中的“期”推断为“约定的日期”。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从句意来看,C项的正确断句为: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固定的名词可以不译,无实义的虚词可以不译。注意抓住句中的得分关键词,要将其翻译准确。本题中,(1)“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不”同“否”;“去”,离开。(2)“恐违信于诸儿”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遂”,于是;“止”,歇息;“须”,等到。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前首先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陈太丘与友期行》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郭伋传》记述了郭伋不失信于儿童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讲诚信。故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第二空可根据提示“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正面例子”解答,即【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人们常说“诗言志”,这首诗表现得最为明朗,全诗以“____”字总领,借景抒情,“歌以咏志”,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使全诗充满了______的情调。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成功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请你选择一种写法,结合诗歌内容加以阐释。

 

查看答案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

关键词:母爱  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秦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关键词:        课文题目:     

理由: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朋友思念与牵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面对落日触景生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回答)

(3)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子曰:“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本段文字节选自      (人名)创作的《      》(作品)。

(2)“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他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B. 古时女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C. 敬称是表示尊称的称呼,我国古代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陛下等。

D.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