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课内现代文微阅读 《济南的冬天》选段 (1)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

(二)课内现代文微阅读

《济南的冬天》选段

(1)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句A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济南的冬水暖(温)、清、绿、亮. 2.生动形象地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3.拟人,蓬勃的生机.蓬勃的生机. 4.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空灵的蓝水晶符合题意即可 5.温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某部分文字的大意时,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找到中心句和关键语句,即可作答。根据第二段中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可知本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水,根据文中的“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和“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可概括出暖(温)、清、绿、亮的特点。 2.试题分析: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赏析。赏析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卧”字采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天气冷,水藻更精神,表现了水藻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把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比作“空灵的蓝水晶”,运用比喻,写出了天空的澄澈。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选入文段的部分可知,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温晴”。此题主要抓住选段二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如“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是写“温”;“天儿越晴”是写“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_____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_______

2.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4.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5.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6.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请以“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山川”“文学”“网络”等;

(2)自选文体;

(3)500字以上;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祥子拿着两包火柴,进了人和厂。天还没黑,刘家父女正在吃晚饭。看见他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哼!”祥子没说出什么来。

刘四爷的大圆眼在祥子身上绕了绕,什么也没说。

祥子戴着新草帽,坐在他们对面。

“你要是还没吃了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

……

“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着祥子。“车呢!”

“车?”祥子啐了口吐`沫。“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那样。

祥子没去端碗,先把钱掏了出来:“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把点零钱又放在衣袋里。

刘四爷用眉毛梢儿问了句:“哪儿来的?”

祥子一边吃,一边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

“哼,你这个傻小子!”刘四爷听完,摇了摇头。“拉进城来,卖给汤锅,也值十几多块一头;要是冬天驼毛齐全的时候,三匹得卖六十块!”

祥子早就有点后悔,一听这个,更难过了。可是,继而一想,把三只活活的牲口卖给汤锅去挨刀,有点缺德;他和骆驼都是逃出来的,就都该活着。什么也没说,他心中平静了下去。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选文中画线句子说祥子“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这件“事”的经过是怎样的?请简要概述。

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某些东西:登泰山看黄河,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名山大川的雄奇与秀美;读唐诗学宋词,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上电脑玩手机,我们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带来的方便与精彩……

3.这部小说围绕祥子“攒钱——买车——丢车——再攒钱——丢钱——再攒——再买车——再卖车”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4.作者善于用人物自己的言行举止流露其个性特点。从选段看,刘四爷、虎妞、祥子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祥子:                                                                       

虎妞:                                                                       

刘四爷:

 

查看答案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门口

高潮

(2)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 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 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论证方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 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 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 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 “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3.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