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

现代文阅读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结果不容乐观。随后,我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30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10本俄国文学、10本法国文学、10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30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十年浩劫刚过?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但中国有句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有一中型的图书馆。我那时不大会看书,只是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去那里翻翻杂志。

“文革”开始,这个图书馆照例关闭。

1967年秋,停课仍在继续,漫长的假期似无尽头。校图书馆立刻出现了偷盗大案:一个墙洞赫然触目。管理图书的老师慌了,与红卫兵组织紧急商议,设法把藏书转移至易于保护的初中部教学楼最高层,再加上铁栅钢门。不过外寇易御家贼难防,很多红卫兵在搬书时左翻右看,已有些神色诡异,互相之间挤眉弄眼。后来我到学校去,又发现他们话题日渐陌生,关于列宾的画,关于舒伯特的音乐,关于什么什么小说……

好在我算是自家人,有权分享共同的快乐。在多番警告并确认我不会泄密或叛变之后,他们终于把我引向“胡志明小道”——他们秘密开拓的一条贼道。我们开锁后进入大楼某间教室,用桌椅搭成阶梯,拿出对付双杠的技能,憋气缩腹,引身向上,便进入了天花板上面的黑暗。我们借瓦缝里透出的微光,步步踩住横梁,以免自己一时失足踩透天花板,扑通一声栽下楼去。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这时候往下一跳即可。书籍垒至半墙高,足以成为柔软的落地保护装置。

我们头顶着蛛网或积尘,在书浪里走得东倒西歪,每一脚都可能踩着经典和大师。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就这样,一个没有考试、没有课程规限、没有任何费用成本的阅读自由不期而至,以至当时每个学生寝室里都有成堆的书。

毕业后下乡,我插队在一公社茶场。在工休时,聊天是解闷的主要方法。闲聊类似说书,是重要的文明传播方式,在有书难读的时候,是一种民间化弥补,一种上学读书的替代。

茶场的知青中还有些故事王,相当于口头图书馆。有这么一个人,他头有点歪,外号“六点过五分”,平时特别懒,凭着他过目不忘的奇能,绘声绘色的鬼才,每次都能让听者如醉如痴意犹未尽而且甘受物质剥削。这样的交换多了,他发现了自己一张嘴的巨大价值,只要拿出故事这种强势货币,他就可以比别人多吃肉,比别人多睡觉,还能随意享用他人的牙膏、肥皂、酱油、香烟以及套鞋。这样的日子太爽了。一度流行的民间传说《梅花党》、《一双绣花鞋》曾由他添油加醋。更为奇货可居的是福尔摩斯探案、凡尔纳科幻故事、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都是他腐败下去的特权。

在我的同队插友中,张某好诗词,带来了《唐诗三百首》。贺某想当画家,带来了石涛、林风眠、关山月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画册。我们互通有无交换着看。不要多久,交换范围又扩大到其他队,一直交换到很多书没有封皮和脱页散线的地步。

我还读过一种油印小册子,正题是《新阶级》,作者为德热拉斯(后译为吉拉斯),一位被西方世界广为喝彩的南斯拉夫改革理论家。当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向我推荐此书时,我的回答曾让他一怔。

我说,我知道这本书,我20年前就读过。

他还是斜盯着我。

我记得自己就是在茶场里读到油印小册子的,是两位外地来访的知青留下了它。我诈称腹痛,躲避出工,窝在蚊帐里探访东欧,如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便要装出一些呻吟。这是知青们逃工的常用手法。不过既是病人就不能快步走,不能唱歌,更不能吃饭,以便让病态无懈可击。副书记一到开饭时就会站在食堂门口盯着,直到确认你没有去打饭,也没人代你打饭,才会克制一下揭穿伪装的斗志。不吃饭那就是真病了,这是农民们的共识。

这样,对于我的很多伙伴来说,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

那时,大家几乎都有一两本手抄诗。一些知青做着文学梦或科学梦,当然更有抄书习惯。我每借来一书,便择优辑抄,很快就有了厚厚几本,以弥补藏书的短缺,以备今后温习。好几个早上起来,我的面目被人取笑,原来是柴油灯的烟太多,晚上抄书时靠灯太近了,太久了,鼻息吸引油烟,就会熏出个黑鼻子和黑花脸。

90年代末我在美国参加一会议,发现身旁一学者有动笔的癖好,倒也不是做会议笔记,只是笔头不闲,在会议材料的反面或空白处胡写,有时默写古体诗,有时默写洋文句子,有时甚至把会标之类抄上多遍。我心生奇怪,后来问及此事。他想了想,说是吗?又想了想,说他可能是写惯了,尤其是当知青时抄书太多,以至于到如今差不多一摸笔就手痒。

他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数万留学生之一,很快成为经济学界一颗新星。在普遍的国外舆论看来,1980年初陆续出国的这一批人总体素质最佳,不仅谦逊刻苦,且学养不俗。在很多高校老师看来,“文革”后最早的那批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总体素质也首屈一指。用有些老师的话来说,能遇上这几届可谓人生之幸。

凭借手抄书一类手段,知识薪传一直明断而暗续、名亡而实存。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现在,我的一些手抄书早已不知所往。随着出版的开放与繁荣,我的书橱也越来越多,盛满了太多精美而堂皇的套书,不需要我再在油灯下熏黑鼻子。但有时候我会不无惶惑,似乎书已经多得坏了我的胃口,让我无所适从。又觉得新书像富人的宾客,旧书像穷人的朋友,我在太多宾客面前反而有些孤独。

                                              (选自《漫长的假期》 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铁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2.读书是人重要的精神追求之一。选文开篇叙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当我“坦白”30年前的读书情况时,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还以为这是一种“忽悠”。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作者昔日的读书情景如剪影般呈现在纸页上,那让人难忘的一幕幕,吸引读者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选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关于读书生活的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点滴细节抒写生活,饱含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深情。请从下面任选一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品析。

①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②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5.特殊的年代背景,让作者对读书有独特的体悟。选文中,作者感慨“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韩少功在知青生活结束不久,就开始发表作品。选文中,“笔头不闲”的经济学界新星,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留学生之一,因此作者感慨:“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你认为这番感慨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7.选文写到充实而紧张的读书时光成为往事,随着出版业的开放和繁荣,作者的书橱也变得精美堂皇,然而主人对新书和旧书却另有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①zhà②xiǎng③jí④pǐ 2.通过对学生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对“我”读书经历的惊讶和诧异,突出读书现状的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引起下文“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作者追忆读书的日子作铺垫。 3.中学时我们偷书看;下乡后知青听书,换书读;“我”诈称生病忍饥挨饿地看书;我们为弥补藏书的不足借书,抄书。 4.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突出了书籍对我们强大的吸引力,表现了我们看到书籍时喜悦和兴奋的心情,表达了我们对读书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读书时争分夺秒的状态,烘托出读书时无比快乐的氛围,突出表现了出我们读书时的喜悦和兴奋,表达了我们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5.在阅读对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我”常常忍饥挨饿甚至饿到头晕目眩,但是“痛并快乐”着,从而是表达了如“我”一样的知青对文化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6.因为知青有梦想,有追求,热爱读书,执着而坚韧,谦逊而刻苦,所以学养不俗,以致知识薪传,明断而暗续、名亡而实存,并非完全“垮掉”和“断层”,还成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表达了对这些知青孜孜以求的精神的肯定和赞美,也表达了对读书时光的怀念和难忘之情。 7.①内容:通过对比现如今只要想读书轻而易举,而艰难岁月中,读书时间难得,机会不多,需要格外珍惜。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数量巨大精美而堂皇的套书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对所读的经典的喜爱与怀念,对昔日友情的怀恋。②结构: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注意“癖好”的“癖”应该读作“pǐ”,不要拼成“p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一段,当我“坦白”30年前的读书情况时,大学生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还以为这是一种“忽悠”,是对学生的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大学生对那个年代“我”能读书感到惊异,突出大学生读书现状令人堪忧,为下文作者追忆自己的读书日子作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仔细阅读文章可知,作者依次写了自己中学时偷书看,下乡后知青听书,换书读,谎称生病忍饥挨饿看书,借书、抄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仔细阅读这两句话,句①运可以从比喻、夸张修辞角度赏析,也可以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句②可以从排比修辞角度分析我们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曰,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

(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一二日__________      ②何来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

3.萧何向刘邦陈说追韩信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 _____________(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滕子京守巴陵郡   _____________    ②前人之述______________

③春和明  _____________             ④斯人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4.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5.《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品德高尚之人,总是无私地为他人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花为喻,表明这一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反映诗人物我合一,悠然自在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千古志士平生抱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批评歌女来讽刺统治者沉迷享受、不能居安思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了“遨游诗词海洋,领略诗词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某校针对学生的课外诗词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选项

经常读

从不读

很少读

抽空读

人数

21

28

52

49

百分比

14%

18.66%

34.67%

32.67%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图表中的发现:

(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优秀的诗词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期待已久的“夏之风”古诗朗诵会即将开始。请你为主持人拟写出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6分)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人名)。(1分)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