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母亲的姓名 时常给家里写信,总是习惯在信封上收件人的位置写上父亲的姓名,以至天长...

母亲的姓名

时常给家里写信,总是习惯在信封上收件人的位置写上父亲的姓名,以至天长日久,把母亲的姓名给淡漠了。前一段时间,父亲出远门,当我写完家信在信封上有些陌生地写上母亲的姓名时,忽然,我的心一阵颤动。呀!母亲的姓名好美好美。听心理学家说过,当一位青年男子看见漂亮的年轻女子时,瞳孔会放大。此时信封上母亲的姓名对于我来说,就似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轻盈地向我走来。

记忆,从心的深处层层浮起,我有些潮湿的目光,离开了这张书写过无数回父亲姓名的信封。母亲年轻过,也美丽过。

母亲慈祥的姓名上,飘满了晨起的烟雾。她常用双手轻轻向脑后捋一捋沾满露珠的鬓发,走到我的小床前,弯下腰一声接一声深情地唤我;她常伫立在家门口,迎着晨风,一句句千篇一律地叮咛我;她常一次又一次焦急地来到巷口,踮起脚跟,望断天涯地祈盼我回家。

母亲动人的姓名上,积满了子女甚至父亲的泪水。无论是怨还是悔,无论是喜还是乐,那酸甜苦辣的泪花,都别无选择地落在母亲博大宽容的姓名上。如果,泪水是苦的,它就会浸疼母亲的心;如果,泪水是甜的,它就能滋润母亲的心。

母亲勤劳的姓名上,铺满了厚厚的霜一般的目光。在灯芯捻到最小的油灯下,母亲的手仍在一片舒畅的鼾声中忙碌着,那一声声震荡夜空的钟声似乎在催促着她与时间赛跑。也许,酣睡声,是她平生最爱听的乐曲。做也做不完的家务事,就像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线,悠悠长长。她从不去丈量线的里程,只知一门心思地披着月色编织。

母亲美丽的姓名,就像那把曾梳理她少女梦、洞房情的梳子。自从我们稚嫩的背影牵引走母亲的视线开始,梳子就被束之高阁了。那寄托着外祖父母良苦用心的姓名被大家淡忘了,母亲只顾百般柔情地梳理儿女黑油油的发丝。

甚至,母亲善良的姓名上,还印着父亲充血的指痕。岁月的艰辛,道路的坎坷,父亲的心在手掌举起与落下之间,就释然了。而母亲却只能捂着痛处,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将其忘却。

我把湿漉漉的视线从冥想中缓缓收回,捏紧笔管,打定主意,以后每封信的信封上,我都要写上母亲的姓名,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拂去母亲姓名上的尘埃;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唤回母亲埋藏于心底的青春。

1.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2.第三段通过哪三件事刻画母亲的“慈祥”?

3.试从文中摘写一个既写母亲辛苦又能表现母亲柔情的句子。

4.文中作者的母亲有哪些品质?

5.文章末尾画线的句子中“绿色的呼唤”是什么意思?

 

1.悠悠的思母情中渗透着由衷的愧疚。 2.唤儿起床;送“我”上学;盼“我”回家。 3.“她常一次又一次焦急地来到巷口,踮起脚跟,望断天涯地祈盼我回家。”“在灯芯捻到最小的油灯下,母亲的手仍在一片舒畅的鼾声中忙碌着。” 4.慈祥、博大宽容、勤劳、美丽、善良。 5.“绿色”是邮政的象征,意味着通过家信传递对母亲的祝福;“绿色”又是生命的象征,它象征着对逝去青春的呼唤,对母亲爱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 【解析】 1.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因为写信,总是习惯在信封上收件人的位置写上父亲的姓名,以至天长日久,把母亲的姓名给淡漠了。而此时陌生地写上母亲的姓名时,心里对母亲的愧疚难过,使得“我”的心一阵颤动。 2.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注意题干要求第三段,仔细阅读此段,找出母亲做的三件事,概括时注意语言要简练。深情唤我;叮咛我;盼我回家。 3.解答此题按照要求“既写母亲辛苦又能表现母亲柔情”,从文中摘录即可,“在灯芯捻到最小的油灯下,母亲的手仍在一片舒畅的鼾声中忙碌着。”此句写出母亲深夜还在油灯下辛纳鞋底。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母亲的语言与当时的行为,从“她常一次又一次焦急地来到巷口,踞起脚跟,望断天涯地祈盼我回家。”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温柔。“常用双手轻轻地向脑后将一捋沾满露珠的鬓发,走到我的小床前,弯下腰一声接一声深情地唤我;她常伫立在家门口,迎着晨风,一句句千篇一律地叮咛我。”看出母亲的慈祥。“母亲美丽的姓名”“母亲善良的姓名上”直接点出母亲的美丽、善良的品质 5.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开头由写信,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日常生活的片断刻画母亲的形象。回忆结束,抒发“我”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邮政是“绿色的”,象征了新生、希望。“呼唤”起自己对逝去青春的回忆,对深沉母亲爱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散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满足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我”的这种品质?(任意写一处)

3.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为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4.文中画线的语句描写了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试想一下,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查看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_____   (2)去后_____

(3)相委而______  (4)下车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题文)班级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全班同学分为《论语》、唐诗、成语等不同的小组,阅读、收集、整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和经典论述……请你展示你收集的有关交友的名言。

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与交友有关的成语。

示例: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情同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拟一条语句对称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下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朱光潜《论交友》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斯托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

仿句:我喜欢白色,________

我喜欢红色,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行舟绿水前。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