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训练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A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B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亲买橘子去爬月台的动词,并体会其作用。
2.为什么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时,“心里很轻松似的”?
3.语段中A、B两处划线句作者都写到自己流泪,请分别分析这两次流泪的原因。
4.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并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题文)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 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 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 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 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 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 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 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 “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 《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 《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 《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 “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