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土情结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土情结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用文中语句作答。

3.“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含义?

4.新闻曾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作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

 

1.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引出下文。 2.①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②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 3.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时,需要联系上文语境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进行把握。写文章时,有时会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意在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内容上,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深化了主题;结构上引出下文。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锁定特定的段落,然后联系上下文,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由第(3)段可总结得出,有些人远离家乡是为了“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此句把“离开故土的人”比作“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些人没有了“根”,四处漂泊的情态;“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广大库区移民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生生割舍乡土,正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的表现。结合文章主旨及材料摆出观点,主要围绕“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牺牲与奉献”等角度来谈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记问不若人(________)

(2)能倍诵乃止(________)

(3)迨能倍诵(________)

(4)其文(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奴隶人之手

B. 才美不外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 京中有口技者

3.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康肃忿然________

(2)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3)微颔之________

(4)徐以杓酌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3.卖油翁知道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

B.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唐朝诗人,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C.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其小说集《朝花夕拾》。

D. 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郡望为昌黎,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