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双方的意见存在很大分歧,...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双方的意见存在很大分歧,从而导致谈判一度被迫中止。

B. 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能够让你从此安下心来专心学习。

C. 晚餐后,一家人就各忙各的了:爸爸打开了电脑,妈妈在追剧,我则埋头写作业,我们各得其所,互不干扰。

D. 学习如长途跋涉,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你能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你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B 【解析】 B项,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但句中所表现的只是“安下心来专心学习”一个方面,与词义不相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 熬 无奈 随意    B. 度 无奈 随便

C. 熬 信服 随意    D. 度 信服 随便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pū)    分(zhī)   流淌   两全其美

B. 树(sānɡ)  步(sàn)   取诀   各得其所

C. (xīn)   时(chà)   领袖   委曲求全

D. (áo)    下(dūn)   滋润   水波粼粼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才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

请以“风雨”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雪映蓝天

①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

②早晨,轻轻地推开窗,洋洋洒洒的雪花已下了一整夜,树枝上的一层银白色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多淡雅。远树,如挂,那些深黄、火红或苍绿的叶片,就在这一抹素白中静静闪亮。初冬的眉眼盈溢着浅笑,在这深秋的怀抱中,愈发的澄澈,愈发的闪耀。

③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④倚坐窗前,静听雪落,一座繁杂的城市渐渐恢复了平静。或许,这喧嚣的尘世,忙碌的生活节奏,谁都在期盼这样一份悠然静美。漫天飞扬,雪舞琼花,这飞舞的精灵,恰恰为人们带来了这样一份不需要言语的欢喜……

⑤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⑥这场雪来得有些特别,比以往时候要早了些。树枝上的枯叶还不待落尽,便已被雪覆盖。隔窗观望,枝头凝雪,枯叶隐现,仿佛天地尽数收敛于这片茫茫的银色海洋之中。雪花落在树枝,缓慢积攒,凝成一根根银色的枝条,绵延相连。深黄、火红、苍绿,不同时期长大、枯黄的叶片在宛如梦幻一般的雪色树枝上,零星地展露出来。被风轻轻摇曳的树木枝丫,飘起一阵烟纱般的雪花,荡漾在空气的波纹里。

⑦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⑧火色的日轮挥洒下冬日里并不浓烈,却温暖依旧的光芒,风中轻摇的树枝落下颗颗融化的水珠,汇聚而成的清流沿着马路两边缓缓地流淌,安静的晨色中只有那悠悠的流水声,亦如江南青石巷。一支支清流似叶脉的纹路一样,交错着,延伸在城市里的大小街巷。被阳光所蒸发,散开的水雾氤氲在温暖的空气中。

⑨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⑩天空呈现一片灰色的蓝,承载着在云海中结为晶体的雪花。灰蓝交合的颜色,分不清是云还是雾。凌空飞舞的雪,穿梭在天与地之间遥远的距离中。落地的雪,顷刻间便化为一滴水珠,清澈亦彻骨。江南未绽的梅枝,早已有白雪栖息空枝,只为等待时光注定的再聚。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仰望,空寞的天空,清晰可见飞洒而落的雪花,婀娜多态,无声无息,如梦如蝶。那片灰蓝色的天在已近暮色时分变得灰白,像是黎明时分散去的薄雾,遮去天空原本的媚色。伫立的雪花筑起来的银色世界,虽不同于夏季那彩色的蓝天,却也别有一种雅致的风韵。

雪的那份柔美,那种素洁,还是那些不扰人的宁静,它们不同风格象征的笔笔画画,融进了人的丝丝情愫。笔下飞舞的字墨,纸上挥写的篇章,都见证了它那斜飞的剪影,溢满至真的底蕴……

冬,因为有它们而不再漫长,也因它们而永恒。细数冬季的每一场雪,不知不觉中,匆匆的时光已经带着寒冷的冬季与你轻擦而过。雪是冬季的象征,四季在循环,它们就不会改变。

夜,雪与月的辉映,如漫天的星辰洒落人间,雕画着散去了白天里喧嚣的画面。安静地结束,再以淡雅开端,天、云、雪,也因此永远不会终结。每当云峰层叠,雪映蓝天。

(选自《意林》2013年第3期)

1.本文引用了一些诗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

2.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章第段描写了雪怎样的特点?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在作者的笔下,雪是那样的柔美可爱,请你也写一段关于雪的文字以表达对雪的情感,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4.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