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阅读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8.作者以自况,表现了他_______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_____________的世风。

9.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0.作者写莲表白自己_____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_________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_______的生活态度。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用原文语句回答。

莲象征什么?______。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1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7.“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____________;“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18.“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____________

20.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________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_____,牡丹属于____

 

1.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庄重、高雅(清高)。 6.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8.洁身自好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9.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0.洁身自好不愿隐逸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 11.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2.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3.君子的美好品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4.莲,花之君子者也。 1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菊花牡丹正衬反衬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写莲,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文章主旨,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陶”指陶渊明,“鲜”与“众”意思相反。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作答。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独”字表现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的庄重和高雅。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衬托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者的追求与莲相似: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8.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的理解。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反映出作者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和对趋炎附势的世人的鄙视。 9.本题考查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莲花象征了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 10.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分别结合莲、菊和牡丹的品质来概括即可。 1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点出追逐名利的人很多。 1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13.本题考查的是古文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本题要根据提示内容,找出对应的句子。 14.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本题注意要用原句回答。“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文章的主旨句。 15.这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才能正确作答。正确理解并翻译原文,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即可,注意书写要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 16.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本题要求用文中原句回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句子写完整。 17.本题考查学生从课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本题应该用文中原句回答,找出和“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句式一致的三个句子即可。 18.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以题目意思相反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9.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2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写作技巧:衬托。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莲,实际指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查看答案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___________

④何陋之有 之: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茂叔,____________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