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朴朗呤教授 袁昌英 ①记得这是欧洲大战中一个朔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朴朗呤教授

袁昌英

记得这是欧洲大战中一个朔风怒啸,霜封大地的清晨。一间暗淡阴森的课堂内,已经坐定了不少男女学生,一个个呵手蹬脚,意在暖寒。可是呵出来的气,却也以为空中太冷,一珠珠都飞到玻璃窗上,互相取暖。

②在嘈杂喃喃的细语中,我听明了一个女生说道:“朴朗呤教授今天未必来上课。”这话原是向我同位的女同学说。我不待她答,就急忙问道:“报上所载的朴朗呤教授的儿子昨天在前线被害了,可就是她的?”“可不是她的!这是她第三个儿子为国家牺牲了。真太可怜!以后她就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她的声音里满含着凄惋与同情。

③今天的希腊悲剧课还能不能上成?

④——这成了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等待;既希望她在家休养几天,又害怕她真的不来。

⑤上课钟终于发出暮鼓晨钟的音节,全堂顿时静肃如缄。呵手蹬足所拒抗不住的厉寒,却为这沉肃所征服了。大家精神焕发地凝视着讲台左侧的门,默伺它的移动。各人的眼膜上果然触着一种波击。门开处,一个五十来岁,头戴黑色方角博士帽,身披黑色宽大博士袍的女教授,憔悴容颜,惨淡面目,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全体同学,不约而同的,如触电般,同时站起,向她整整低头五分钟。她不胜了,眼泪如泉奔如川决,簌簌然直流而下。这神圣的五分钟纯为无声的悲哀所盘据。最后,她拭干了眼泪,一声“请坐”,就开始讲论“七军攻笛博城”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了。声音洪亮,气概激昂,可是哀思凄恻,痛隐眉梢,仿佛哀蒂阿克利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⑥身世坎坷,人生难免。可是以一弱女子,能以这种不屈不挠,敛神忍痛的态度担当之,而孜孜不息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这是多么沉毅而悲壮的精神!

(选自《袁昌英散文选集》,语段、语句有调整)

1.第①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⑤自然段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朴朗呤教授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1.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具体时间和地点(或自然环境);②渲染了寒冷、暗淡、阴森的氛围,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2.①承上启下(或过渡);一是悲剧课“上不成”,这是承接上文“我”与女生的对话内容;二是悲剧课“上得成”,这是开启下文,朴朗呤教授意外出现给大家上课。②构成悬念,一方面使文章叙事有波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3.①从正面(直接)和侧面(间接)两个角度来描写的。②通过描写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来侧面烘托朴朗呤教授的形象;通过正面描写朴朗呤教授的肖像(或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来表现她失去爱子的悲痛和坚强。 4.①议论和抒情;②通过议论抒情,揭示了朴朗呤教授的主要性格特征:表面柔弱而内心坚强,同时还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朴朗呤教授的极大敬意。 【解析】 1.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要分析好景物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首先要分析出景物的特点,“朔风怒啸,霜封大地”描绘的环境特点是暗淡、阴森、寒冷的。其中“朔”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下句“阴森的课堂”是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从结构上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下文的故事内容有铺垫意义。 2.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定要把承接上文(“我”与女生的对话内容)与开启下文(悲剧课“上得成”)的具体内容答出来。在结构上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制造悬念,使文章叙事一波三折,体现了“作文要曲”的特点,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3.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全堂顿时静肃如缄。呵手蹬足所拒抗不住的厉寒,却为这沉肃所征服了。大家精神焕发地凝视着讲台左侧的门,默伺它的移动”“全体同学,不约而同的,如触电般,同时站起,向她整整低头五分钟”是对朴朗呤教授的侧面描写。“一个五十来岁,头戴黑色方角博士帽,身披黑色宽大博士袍的女教授,憔悴容颜,惨淡面目,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声音洪亮,气概激昂,可是哀思凄恻,痛隐眉梢”等句是对朴朗呤教授正面描写。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刻画她的悲痛与坚强的性格。如此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可是以一弱女子,能以这种不屈不挠,敛神忍痛的态度担当之,而孜孜不息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这是多么沉毅而悲壮的精神!”此句明显运用了议论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就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朴朗呤教授的主要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朴朗呤教授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唠叨

宋向阳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

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去学校报到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A(数落  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名牌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选自《漫·阅读》)

1.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

最恰当的词语是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4.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两件事,也刻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形象。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查看答案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___________

(3)吾日三吾身_________  (4)不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__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浸润在校园里的是语文的馨香,充盈在广告里的是语文的智慧。学语文.就要读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品隽永含蓄的中国话.用规范典雅的中国词。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1.: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赏评广告:(3分)

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3.:阐释观点。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中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60字左右(3分)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的价值不只在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这句话跟《〈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十分相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

B. 校长激动地说:“如果没有企业捐赠的板房,我们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复课呢?”

C. 青春给予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战。

D. 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