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文章第①段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阅读选文,说说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加横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比较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的不同。

(链接材料)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选自《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1.巧用歌词,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2)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3)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3.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越快。 4.“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马上立刻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5.示例:【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更具感染力,使人深思。选文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清楚明白地说明老年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章中引用歌词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说明文中,引用歌词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对象(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引发了读者美好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等。本文引用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和分析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可对文章第2段的“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和第3段“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内容概括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7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俟:等待②啮:咬。③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④阳:表面上。⑤阴:暗地里(或内心中)。⑥贻患:留下祸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前后受其______

行甚远______

③再就枕,将______

④更不于野心矣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这两篇文章中的狼具有的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乙]文中直接点明这一特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甲乙两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如果请你做“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马字的古诗,或者2个含马字的成语。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①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②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③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④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1)文段出自_____国作家_______的《______》,该书被誉为“________”。

(2)下面的语句排列顺序正确,前后连贯的一项是________ 

A.③④①②    B.②④①③   C. 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查看答案

填空。

①《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往战场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合抱之木,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 ;千里之行,_________。(《道德经》)

__________________,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④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⑤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庸》)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到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B.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