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的心 朱成玉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的心

朱成玉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云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

③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④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

⑤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⑥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⑦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风都哪儿去了?

⑧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

⑨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⑩天空不冷清,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

⑪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⑫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

⑬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⑭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⑮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到:“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

1.本文围绕“风筝”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

2.“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一句中两个“春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第⑧段提到自己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有何作用?(至少答出两点)

4.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2)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5.文章结尾说:“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句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①孩子在小巷里放风筝,风筝飞不起来;②我做了风筝,带孩子们去广场放风筝。 2.第一个“春天”指季节;第二个“春天”指快乐生活(幸福、愉快、自由自在的生活)。 3.①对自己儿时自由、愉快生活的怀念;②和现在孩子的生活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在孩子生活“环境”的不满。 4.(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风筝以人的生命,写出了这里的风筝没有起飞的空间,同时含蓄地表现出人们整天因琐事而忙碌,没有闲情逸致去放风筝,孩子们也没有时间去放风筝这些社会现实。 (2)反复,动作描写,写出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小心谨慎和放飞成功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5.示例:它们指的是安静、优雅的心情。生活中一些东西并没有丢失,比如风筝、沙包、弹弓、玻璃球等,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丢失的是人们沉静、优雅的心情,如果能够拥有一份悠闲与清雅,那么快乐会重新回到身边。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从“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从文中找出“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的原因,从“没有时间和空间”“缺少一种童心”两个角度去组织答案。第一个“春天”指的是自然中的季节;第二个“春天”指幸福快乐的生活。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有关“放风筝”的内容,来表达对童年的无限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厌烦与不满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从“精疲力竭”“气喘吁吁”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现实社会中风筝不具备起飞的条件,人们也没有时间与兴趣去放风筝。(2)“打开风筝”“打开自己”“奔跑”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突出其认真,“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抒发了孩子们的喜悦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破瓮救友

光坐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①光坐七岁:司马光七岁的时候。②瓮:水缸。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手不释书________  ②众皆弃________

③光石击瓮  ________  ④群儿于庭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    )

A. 故时有物外之趣    B. 是吾剑之所从坠

C. 至之市    D. 何不试之以足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水 迸 儿 得 活。

4.翻译下列句子。

(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5.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童年时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①宿(xiǔ)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宿,夜晚。②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作者本人。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在“我爱文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学校开展了“小小文学手抄报”系列活动。

(1)(栏目设计)晓华根据老师要求,编辑了一份《萌芽报》,围绕名家、名著、读者、编者设计了四个栏目,已经完成了其中两个,请你补出另外两个栏目名称,要求栏目名称对称工整。

栏目1:        ,  栏目2:名著赏读

栏目3:        ,  栏目4:编辑推荐

(2)(口语交际)晓华作为《萌芽报》的主编,准备邀请学校张老师为“栏目4”写一则600字左右的编辑推荐语,晓华应该怎么说呢?请写出来。(注意用语文明得体,注意对象场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在国际天文会议上,他为他的发现作了雄辩的论证,但没有人相信他的报告,因为他穿的是土耳其人的服装。大人们就这个德行:以衣冠取人。

选文出自《小王子》,作者是      国短篇小说家     

(2)小王子拜访的第二个星球住着(    )

A.漂亮的人  B.酒鬼  C.扳道工  D.虚荣的人

(3)《小王子》文中,猴面包树对小王子居住的星球有什么危害?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求剑若此,__________

②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

__________,谬以千里。

④安不忘危,__________

__________,桑榆非晚。

⑥青山有幸埋忠骨,__________

⑦“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⑨《水调歌头》中表达词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