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莱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问:“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马色牡牝,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者。                              

[注]   ①子姓:子孙。        ②纆(mò):挑东西的绳索,代“挑”。

③牝(pìn)母马。      ④骊:纯黑色。

1.用“/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穆 公 不 说 召 伯 乐 而 谓 之 曰 败 矣 子 所 使 求 马 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不饱,力不足

B.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C. 才美不外见                   

D. 真无马邪                    得精而忘其粗

3.九方皋不见牝牡、不见骊黄,却能识得天下之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1.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2.B 3.要真正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对待人事物的时候,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会有所专注。/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解析】选自《列子·说符》 作者:列御寇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秦国国君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龄大了,你的家族有能相马的人吗?” 伯乐回答说:“在下的后辈都是下等的才能啊,(他们)可以告诉你哪是良马,没能力告诉你哪是天下最好的马。在我曾经一起挑担捡柴的人之中,有一个叫九方皋的,这个人在相马方面不比我差。您召见他吧。” 穆公召见了他,让他出去找马,三个月后他回来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说:“什么样的马?”回答说:“黄色的母马。” (穆公)派人去取那匹马,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扫兴,您推荐的相马的人!连颜色公母都分不清,还能知道什么马啊?” 伯乐喟然叹息道:“已经到了如此的境界啊!这就是千万个我也无法比的啊。像九方皋他所看见的,是内在素质啊,发现它的精髓而不管其它,关注它的内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关注他该关注的,不去注意不该注意的,看见应该看的方面,(所以)疏忽了他不在意的(方面)。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人,比再好的马还要宝贵啊。” 马到了后,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扫兴,您推荐的相马的人!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通“饲”,喂养/吃;B:这/这;C:通“现”,表现/召见;D:表示反问语气/它的。故选B。 3.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看本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处处_________           (2)便还家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夜过西湖    [宋]陈起

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胡 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口开河            B.与朋友交而不

C.通风报            D.宁可其有不可信其无

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解释“醍醐灌顶”的意思。

3.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5.当前形势下该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写下你的建议。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丰子恺

①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五千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化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母亲生活的慰安者。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

②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像冒了雪,生了白胡须。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这在我们原是极寻常的事:以前每天你吃过饭,是我为你洗脸的。然而路上的人向我们注视,对我们窃笑,其意思仿佛在说:“这样大的姑娘,还在路上让父亲搂住了拭脸孔!”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完全发育了,已由中性似的孩子变成十足的女性了。我忽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坚、很厚的无影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起来,在我的提携中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一刹那间,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怪怨人类何必有男女之分。然而怪怨之后立刻破悲为笑。恍悟这不是当然的事、可喜的事么?

③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要出门,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我所描的那幅《爸爸还不来》,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等我归家为题材的。因为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以你们为生活的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们谈故事、做游戏、吃东西,使你们都感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少不了一个爸爸,所以不肯放我离家。去年的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的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

④以上原都是过去的事,但是常常切在我的心头,使我不能忘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我觉得你此行的意义比出嫁更重大。古人送女儿出嫁诗云:“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你出黄金时代的“义往”,实比出嫁更“难复留”,我对此安得不“结中肠”?所以现在追述我的所感,写这篇文章来送你。你此后的去处,就是我这册画集里所描写的世间。我对于你此行很不放心。因为这好比把你从慈爱的父母身旁遣嫁到恶姑的家里去,正如前诗中说的“事姑贻我忧”。事姑取什么样的态度,我难于代你决定。但希望你努力自爱,勿贻我忧而已。

【注释】①结中肠:内心郁结、难过。②义往:这里指女儿出嫁,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说是“义往”。③事姑贻我忧:(女儿以后)须侍奉婆婆,这令我担忧不已。

1.下列对上面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阿宝是作者的女儿,她长大了,快要出嫁了,作者担心她处理不好与婆婆的关系。

B. 丰子恺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们的生活,也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关注他们的成长。

C. “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的原因是:女儿的变化是微微地、逐渐地进展的。

D. 丰子恺写日常生活琐事,巧妙地加以点染,使文章耐人寻味,上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作者从那两件事上发现女儿阿宝已经长大成人?请分别概括。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指出其表达效果。

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

4.文章第①段说:“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作者这种情感的解读。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日光下(清澈)

B. 余核舟一(赠送)       首昂视(举)

C. 溪行(顺着)             病终(随即)

D. 选贤能(同“举”)       男有(职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