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1)去朋友家,她家的小保姆正坐在沙发上哭。朋友小声说...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1)去朋友家,她家的小保姆正坐在沙发上哭。朋友小声说:“下午接小孩放学,上大巴时手机丢了。”

(2)看着小姑娘哭红的眼睛,我半天才劝慰一句:丢了也没有法子的,下次小心点就好,别哭坏了。小姑娘抬头呜咽:“我一直都不喜欢那个手机的,今天丢了,我才发现我好喜欢它的,简直比丢失一个朋友还让我难过…….”

(3)我想告诉她,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还想告诉她,许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贵……但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丢失后,才慢慢的长大的。

(4)六岁那年,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喜欢得不得了.可没多久,一次和小伙伴去照相馆冲洗玩耍时照的照片,出来竟发现车不见了,当时眼睛就红了,搭小伙伴的车回到家,看见妈妈就大哭。妈妈吓坏了,问清情由后却笑着说:“车丢了没关系,人没事就好。”

(5)在广州好不容易找到那份高薪的工作时,很珍惜,生怕有差错,早出晚归格外卖力。眼看有升职的希望时,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一个人在人来车往的北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天快黑时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跟一个朋友说:“我把工作丢了。”朋友放下电话赶了过来,他对我说:“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

(6)去年7月,办好去欧洲的旅行签证,临走时却把脚扭伤了。骨裂,打着石膏坐在家里,心情无比郁闷。去拆石膏那天,医生看着我的脸,说我的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我被他这个夸张的说法逗乐了,他告诉我,错过一次旅游机会不要紧,但若是让伤痛和遗憾过于影响自己的心情,岂不成了双重的伤痛和遗憾?

(7)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8)这一生,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经验不足,丢失了第一桶金;要求完美,丢了一场无法回头的爱情;为了看得到业绩,甚至丢失了一个本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

(9)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1.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说说下面语句的含义。

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3.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叙写朋友家小保姆丢手机的事情,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感悟: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

B. 第(5)节中“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与我“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相呼应。

C. 第(6)节中医生说我“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是医生以幽默的方式形容“我”当时因内心郁闷而眉头深锁的样子,为“我”后来情绪的转变作铺垫。

D. 文章通过多个事例诠释人生感悟,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4.“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体会,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丢失后的长大 2.医生的一句话,使我心中的郁闷.伤心一扫而空 3.A 4.有一次,在暑假的最后几天,我才想起来要做作业,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心中十分难过。后来,开学时我被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从此,我再也没有过把作业留到最后写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标题最好能揭示主旨,如可提取文末“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一句中的“丢失后”“长大”作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意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出语句的深层含意,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的言外之意是医生的这句话,使我心中的郁闷与伤心一扫而空。也就是说这个医生,不仅能抚慰身体的伤痛,更能抚慰心灵的伤痛。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所分析的“感悟”错。文章开头叙写朋友家小保姆丢手机的事情,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感悟:人们总是在不断的丢失后,才慢慢的长大的。 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题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语句的含义即可。主要抓住“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这句话来探究其深刻内涵。一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谈理解,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体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概括。

2.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3.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四字短语)

4.如何理解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查看答案

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车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方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说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文革”初期,他所有的研究所(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没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本段文字结构关系是(      )

A. 总—分    B. 总—分—总    C. 分—总

3.《邓稼先》是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选文中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奥本海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根据《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     

能辨我是雄雌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双兔傍地________________    

④愿为马鞍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由《木兰诗》的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有仙则__________是陋室__________③惟吾德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川美,古来共谈。    B.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渔人甚异    D. 何陋有?

3.用文中原句填空。

①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查看答案

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湛蓝的天空像碧玉一样澄澈,苍翠的树木像卫士一样挺拔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