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那一刻,我没有回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

请以“那一刻,我没有回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 那一刻,我没有回头 在我们行走的路上,可能都会碰到那样一个时刻,你丝毫都不愿去转身,去直面它,因为那里恰巧站着你最在乎的人,而在那样一个时刻,你却让他担心了…… 这事过去多年了,可是却像一块胎记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时我读高一,又是大考,学校又要开家长会,我是多么不情愿往家里打这个电话啊!一来,我常常逢家长会便成绩滑铁卢;二来父亲鲜少来学校,总不能让他每次来学校,都是参加批斗大会;再说,他又总是坚持要骑摩托车来,个把小时的车程,却常常让我如坐针毡。然而终究还是打了电话,父亲一如既往什么也没问,只说他会来! 那大概是我高中考得最差的一次,从班级前五一直滑到了班级三十。我在教室门口等到父亲的时候,他依旧没多问什么,只是递给我一个包,简单的一句:“这是家里带给你的,分给同学吃吃吧!”袋子里是几十个茶叶蛋,说完他便进教室了。我想象着班主任在里面报着分数,前后同桌的家长会乘着空隙窃窃私语地交流各家的成绩,而我的父亲一定会认真地听完老师的讲话,却不做任何评价,不会流露出怒气,不会显示出悲伤,更不会一副大失所望的样子,只是默默地像参加完一个尤为正式的仪式,然后又默默地什么都放在心里。这和我期待的他恰恰相反,什么责备啊,安慰啊,方法指导啊,他都不会说的,只是温和的一句:“你考的,心里清楚,我们也帮不了你,尽力了就好!” 临行前,我想邀父亲去食堂吃了饭再走,而他却皱着眉拒了:“我和别人一起来的,这几天家里的鸡有些问题,我要带到镇上兽医那儿去解剖看一下,你自己照顾好自己!”说完,他便转身往楼下走。我想起前几天电话那头母亲的絮叨,家里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简直祸不单行。先是爷爷的胃病发作进了医院,父亲一天来回医院好几趟,晚上也住在那儿。春季禽流感,鸡蛋价格猛跌,行情不景气,家里入不敷出。而如今我的成绩又如此不堪入目!我看到父亲踱着步子,若有所思地下楼,忽然眼泪就下来了! 原本想跟着送他下楼,可后来我又立马转身,不去看他,更怕他回头看到泪如雨下的我!直到他走了很久很久,我都没有回头,也没有去吃饭,一个人默默地回了空空的教室,嚼着父亲带来的茶叶蛋,想起他对我总是如此信任,便埋着头嚎啕大哭!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那一刻,我没有回头”。这个命题,在审题上应该没有多少障碍。 “那一刻”,是一个时间结点,作为叙事的情节点,“这一刻”需要放大,即“没有回头”那一刻。为什么会做出“不回头”的行动?“回头”,有两层意思。一是实写,如我一直向前走,没有回头相望。这大多出现在“离别、生气、决绝”等场景之中,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镜头。二是虚写,“不回头”主要写自己仍按照既定的目标、想法,一如既往。写这篇记叙文时,能够在行文中使情节有点小波澜最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炫更须自制

桑林峰

①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某艺术展上,一名留学生为了自拍自炫,不小心撞翻了一个展柱,结果整排展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致使价值近135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被损坏。这是自炫的代价。

②喜欢自拍自炫,喜欢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③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人们自炫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处在一个沟通时代,人们对外交往、社会活动增多,展示自我、炫耀自我也是一种渴求交往的心理表现。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炫表达心声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又处在一个游子的时代,很多人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通过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来寻求一种心理慰藉。

④自炫和表演彰显个人自信,调节生活味道,追求时代风尚,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自炫和表演大伤风雅,让人很难接受。有些人喜欢搞直播,不是充满暴力,就是充满色情。有些人喜欢暴走,声势浩大,不是走僻静处,而是走大马路,不仅不听劝说,还升级“装备”对峙公共秩序。有些人喜欢旅游,到了景点,不是欣赏美景,而是爬上爬下,不惜登上“禁止之地”,甚至登上英烈雕像,为的是拍个照片发朋友圈。

⑤诸如此类的“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炫时代如何自制。物质越丰裕,越需要精神的丰盈;社会越开放,越需要个性的合理表达;生活越自由,越需要良好的秩序来保障。

⑥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

⑦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内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内涵式发展、庄重式表演。

⑧事实上,那些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就拿旅游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旅游是为了什么,只是把旅游当作一种跟风、一种炫耀。为什么旅游,唐朝的柳宗元早就告诉我们:“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仅把旅游当作“炫耀”,无疑丧失了旅游的情趣和意义。

⑨自制而后可以精彩、可以丰盈、可以厚重。学会自制,知道哪些能炫,哪些不能炫,哪些是底线,哪些是应追求的高标准,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喝彩。

(2017年光明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才能做到自制?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的论述层次。

4.仿照下面的句式,在第④段末尾,再补充一则事例。

有些人喜欢________,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有田产乎?”曰:“否。”“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此年月日相合之符。”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明岁,又复酿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④渠:他。⑤听:听作则,任凭。⑥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尔蜂几何______

(2)我乃即春夏所割蜜钱帛米粟:______

(3)得不______

(4)泽取之: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自给?

(2)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____________相当,最后联想到____________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1.请写出诗歌题目的意思。

2.诗中两次出现“花前”,请简述其作用。

3.作者感到“虚度好春朝”。结合全诗,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

(摘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材料二)司马迁集大半生心血融进一部《史记》,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就此凝结进小小的汉字中。一个汉字映入眼帘,你的心境便随它而产生了一种相关的情感;文人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成了所有欲回乡而不得的游子的纽带,连接着故土、文化和游子的回忆。

(摘自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相比当下一部分所谓“诗人”的诗,“小冰”的诗一点都不落下风,但“小冰”的诗本质上只是对于文字的调动和排序而已。诗歌写作中,最落下乘的便是那些素材组合、词语堆砌和套路句式,而这些正是机器人“小冰”最容易学习、模仿和复制的。

(摘自2017年3月1日《光明日报》)

(1)请根据材料一说说汉字的特点。

(2)有人说“炎黄子孙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汉字”。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就指导同学写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创造、人生引导的重要途径。②阅读电子书也好,阅读纸质书也罢,尽管形式不同,但可以殊途同归,关键是要被读者拉回到读书活动中来。③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电子阅读的兴起,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相互补充。④家庭、全社会乃至学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年轻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改为______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把______改为______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上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