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①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①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柱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柱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②在我们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③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④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⑤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⑥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⑦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⑧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⑨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⑩这一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⑪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⑫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⑬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⑭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⑯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⑰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柱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柱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⑱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⑲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⑳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㉑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㉒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1.文章三次写祥子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各不相同,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流泪

原因

心情

泪流满面

父亲周年祭将至,他仍没有求得“平安香”

A________

泪水不断

B________

感激

大把涌出

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

C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工工正正”能否换成“工正”?为什么?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3.试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神医胡同”中“神医”一词的理解。

5.文章以最后一味中药“良心”结束全篇,有什么好处?

 

1.A愧疚(惭愧、难受等)B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C激动(高兴等) 2.“工工正正”运用叠词,强调了董神医写下这两个字时认真、郑重的态度,寄托了董神医希望祥子能真正理解“医德惟上”的祖训,行医能做到“医者仁心”的期望,也表现了董神医自己为人的方正。 3.画线句写村民们隆重送来精美的“神医胡同”的金匾,表现了村民对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和医德的肯定与赞扬,从侧面表现祥子继承了董神医的衣钵:医术高明,医德惟上,乐善好施,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4.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表现了乡民对董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赞誉。 5.揭示悬念,让读者回味无穷;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引人深思;揭示主题,突出为人医者“良心”的重要性;让董神医“医德惟上”的形象更丰满;启示读者为人处世都要讲“良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心理或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父亲周年祭将至,他仍没有求得“平安香”,他感到惭愧、内疚;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他很感激乡民们;第三次流泪是因为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他很高兴。根据提示填空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删除这个词语,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看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工工正正”是叠词,强调了董神医写字时认真、郑重的态度,寄托了董神医对儿子医德的嘱托和希望。 3.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画线句通过对村民们隆重送来精美的金匾,侧面突出祥子继承了董神医的衣钵,医术高明,医德惟上,乐善好施,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题目深层义,往往与中心相联系。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题目中“神医”指的是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赞美他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表现了乡民对他们的赞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文章最后一段“良心”二字揭示悬念,引人深思;同时,揭示主题,突出行医“良心”的重要性,更加丰富了董神医“医德惟上”的高大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欧阳锡龙

①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我和哥哥都会跟着父母去田里种庄稼。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作,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哪个季节收获哪样庄稼,样样门儿清。这也让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②播下良种,才能有好收成。种庄稼,首先就要选育良种。读书,同样需要有一种挑别的眼光。优秀的书籍就像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相反,将时间花在粗制滥造、内容廉价的书籍上,不仅于知识、德行的增长无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古人讲,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在于书需要“读透”,更在于书需要“选好”。

③好的书籍,能将历史定格,变柔弱为坚强。“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这是我每次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感受。它让我懂得,痛苦与幸福实际上是相对的。要想在精神上保持富足,就需要不断超越简单的物质追求,并多加审视不完美状态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一度心灰意冷,但每每在空闲时读起这本书,浮躁的内心就能平静下来,而孙少平永不服输的那种拼搏精神、永不气馁的那股韧劲,也总是能深深地感染我。合上书本,再反观现实,就能明白: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不也是铺通前行之路的基石吗?更何况,只是一时的挫折,与其埋怨,毋宁改变。一本好书,力量如斯。

④“要想庄稼种得好,还得力气下得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是站在田头观望别人播种,自己却不付出任何努力的人,在丰收时节也只能远远地观望他人的成果。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就好比播种、除草、施肥、浇水等诸多农活,自始至终都付出汗水,才能在丰收时收获喜悦。

⑤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善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对于一本好书,如果只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而做不到理性反思、融会贯通,就很难有机吸收书籍当中的营养,反倒可能让自己患上“厌食症”,损害独立思考的能力。

⑥正如庄稼的成长会碰到风霜雨雪一样,阅读的过程,也往往会遭遇困难,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当时的语言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现在有着极大差别,这样的“硬骨头”,要啃下来,绝非易事。比如,大家都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放在当下,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依然没有过时,但真正从头到尾细细读过的人,恐怕并不多。其实,越是难读,越见勇气和毅力。读好书、啃经典,就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要知道,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精神源泉”,读经典的“大书”虽难,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⑦“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细细品味父母种庄稼的朴素道理,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选自2017年5月8日《人民日报》)

1.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请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读书如种庄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①选自《小仓山房文集》。②庋(guǐ):搁起来。③通籍:出仕,做官。④索蟫(yín):白鱼,指书里的蠢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________

(2)摩玩之不________

(3)姑异日观________

(4)其切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是什么原因所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一对翁媪______,大儿______,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反映了农村生活__________的特征。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

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③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

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查看答案

选出句子成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B. 太阳的脸    <起来>了。

C. 躺着的那位病人  [津津有味地]  听着  这一切

D. 世界上    (无数)(关闭着的)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