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说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

2.文中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3.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并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4.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的充分理由有哪两点?

 

1.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三种“事实”及有些人的“慨叹”。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①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②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代词的指代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找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然后代入后通读句子,看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有无变化来检验正误。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要遵循“词不例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有的代词在句中还作了复指成分,或者处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中,一般都要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辨明代词在文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其指代内容。为了做到表述准确无误,在拟写答案后,还应放到原文中进行“验算”,在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确保答案的表述既无赘余,也无遗漏。本题结合文章和第1、2段内容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把握观点的能力。在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第1段列举了三个“事实”,由此引出了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紧接着作者对敌论点进行驳斥。同时,又树立了正面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能力。解题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5)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月下独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神来之笔写出了自己寂寞无朋与明月和身影相伴看似热闹实则更加寂寞的处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曰。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不杀人(道义)

B. 吾知所以拒子矣(用来……的方法)

C. 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D. 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2.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 胡不我于王/于是公输盘

B. 攻宋/能径寸之木,为宫室……

C. 子墨子九距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 楚王问其/彼竭我盈,克之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论辩的经过,最终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B. 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楚王,这表明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C. 文章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D. 文章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杀所不足而争有余,不可谓智。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

B. 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C.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读者,原因就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同时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D. 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B.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B. 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第一次上讲台,他张皇失措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节课都在尴尬中度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