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________

________

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1. 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2. 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3. (1)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 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2)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4. 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时间+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可根据文章的第9~12段和第1~3段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作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时间”顺序。可概括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 2.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通过叙写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表现了母亲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是一位内心坚强,不向儿女提要求,默默承受孤独的母亲。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以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2.第①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

4.请从文中找出~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死于槽枥之间_____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

(3)上_____

(4)可诬一世之人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甲)文中“千里马”是指_______。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__________。  (《礼记·学记》)

(2)__________,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卖炭翁,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6)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8)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做官的心愿。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

A.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C. 杜甫和自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就是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名篇。

D. 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就是指人人能安居乐业。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

①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⑦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⑤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A. ⑤②①③④    B. ④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①    D. ④③②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