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的家...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的家乡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请以“最美是家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注意根据提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最美是家乡 打开中国地图它是那么的不起眼,谈论起它,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它在我眼里却是最美的,它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岱山。 这里群山环绕、海天相连,犹如仙境一般,还素有“蓬莱仙岛”的美称哩!岱山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放眼望去,连绵不断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天边,潮涨潮落,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挽起一朵朵浪花;日出日落,那霞光映在海面上,泛起层层金光,犹如金子洒落。近处,一个个整齐漂亮的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高大雄伟的新县政府大楼矗立在新城中心,标志着家乡新的飞跃。曲折蜿蜒的长廊,随音乐起伏跳跃的喷泉,富有海洋气息的路灯耸立在马路两旁,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如画般的家乡最美! 岱山不仅美丽,而且物产丰富。每到捕鱼的时节,一艘艘钢制的渔船满载而归,整齐地停靠在中心渔港,一箱箱的海产品:金黄的小黄鱼,威武的梭子蟹,银光闪闪的带鱼……真是应有尽有。叫卖声、机器声、渔民丰收的笑语声、汽笛声,中心渔港顿时成了人的海洋,鱼的世界。海洋文化节更是热闹极了。每年的6月份,岱山就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海洋文化节在后沙洋隆重举行,那是人山人海,鼓声雷动,彩旗飘扬,欢歌笑语,家乡的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感谢大自然。拥有感恩的心的家乡最美! 岱山——我可爱的家乡,你真像一位楚楚动人、朝气蓬勃的少女,正迈着灵动的舞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解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较大。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最美”和“家乡”。家乡的什么最美?我们可以写家乡的人,写生活中关爱自己的朋友、亲人等;也可以写家乡的风景,如家乡的某个旅游景点;还可以写家乡的某个温馨场面。“家乡”点明所写的内容必须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关,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会有感染力。 (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难度较大。“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上天造就了我,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的诗词。从这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应该以“自信”为主题进行写作。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写自己因为自信获得成功的事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阐述自信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个人成长,离不开阅读;国家、民族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阅读。青少年时期,正是阅读的黄金时期。为鼓励同学们热爱阅读,营造学校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团委会决定组建一个读书会。

1.你是八年级1班学生王华,你想参加这个读书会,需要向学校团委会提出申请。请你写一份申请书。

2.读书会准备举行一次以“阅读经典的收获”为主题的心得交流会。下面是交流会发言开场白的一部分,请在横线上再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扣主题,选取你读过的经典名篇或名著中的人物或故事作为素材;与前面的句式保持一致,构成排比句。

读《骆驼祥子》,从祥子悲剧的一生,我了解了旧中国“使人变成鬼”的黑暗现实;读《背影》,在父亲肥胖的、蹒跚的背影中,我读出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 有小孩子“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是因为他们经不住槐花香味的诱惑,已经等不及吃槐花蒸菜了。

C. 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D. 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E. 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文章回忆童年生活,充满童年生活的情趣。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在饭盆前,背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相长》)

(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8)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查看答案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A〕〔B〕

(2)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A〕〔B〕

(3)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A〕〔B〕

(4)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A〕〔B〕

(5)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A〕〔B〕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第五伦传(节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光武召见,甚异之。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与民之贫羸者。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轻。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注)①斩刍:切草。刍,喂牲口的草。②炊爨:做饭。炊爨,灶。③掾吏: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④处曹任:担任部门职务。⑤赇:贿赂。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皆贱与民之贫羸者         贸:卖。

B. 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择。

C. 不修威仪,亦以此轻         见:看。

D. 问伦曰:“公有私乎?”     或:有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事无所依违 / 诸子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 /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B. 言事无所依违诸子 / 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 /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C. 言事无所依违 / 诸子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吏人 / 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D. 言事无所依违诸子 / 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吏人 / 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

B. 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

C. 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D. 第五伦自认为有私心。他说,有人因选拔官员送他千里马,他虽然没有接受,但也不任用送马的人。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