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 ①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

①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②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③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④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⑤“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⑥“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⑦“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⑧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⑨“你结婚了吗?”

⑩“我不知道。”

⑪“你不知道?”她问。

⑫“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⑬“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⑭“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⑮“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⑯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⑰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⑱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⑲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1.分析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2)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

3.文戈的妻子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却在我们心中清晰可见,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妻子的性格特点。

4.小说的结局牵动着读者的心,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是否已经从一些词句中读到了作者对结局的些许暗示,请指出几处加以分析。

5.本文的题目是《回家》,但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改成《幸福的黄手帕》更好。你倾向于哪一种意见呢?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1.①设置悬念,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以第一人称“我”开头,显得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表明人们的普遍愿望,歌颂了忠贞的爱情,突出了主旨。 2.(1)运用神态描写暗示他现在充满心事,表达了文戈内心的不安担忧,并为下文写文戈身世做铺垫。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手帕挂满整棵树的美丽场景,表现出文戈妻子的期盼、爱恋、浪漫的情感,突显了妻子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3.①忍耐、对爱情忠贞:为见到入狱的丈夫,妻子默默等待4年,一直深情地盼望丈夫回家。②浪漫:在树上系上了数百条的黄手帕。③纯朴、善良:从照片里看到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而且4年了,妻子一直照顾着年幼的孩子。 4.①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他们的目的地是“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纽约的天气灰暗寒冷,而佛罗里达的海边则是明媚的阳光。从纽约开往佛罗里达的汽车,表明主人公即将开始的旅程,将是阳光明媚的。②文戈说他的妻子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这就表明妻子不会放弃他。③他的妻子从照片上看“自有一种朴实的美”,在这里小说又一次的从文戈的妻子的角度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5.原题好。理由: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回家,主人公文戈的内心活动通过回家的过程得以表现,回家贯穿全文;②通过回家表达忠贞的爱情,美好的人性,揭示小说的主题;③橡树上的黄手帕只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不能统摄全文。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他们迫切想知道故事的内容;“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咬着嘴唇”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情冷漠”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文戈的担忧和紧张,他害怕看不到橡树上的黄手帕。(2)“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运用比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出文戈妻子的善解人意与善良。 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可以看出妻子的善良;从“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可以看出妻子的纯朴;从“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可以看出妻子对爱情的坚贞,期待着丈夫回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理论论据?为什么?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查看答案

阅读《简爱》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可爱的孩子们,”这位黑大理石般的牧师悲切地继续说下去,“……这个本可以成为上帝自己羔羊的女孩子,……是一个——说谎者!”……

“我是从她的恩人,一位廉诚慈善的太太那儿知道的。……这位不幸的姑娘……这种行为那么恶劣,那么可怕,……教师们,校长们,我请求你们不要让她周围成为一潭死水。”……

“让她在那条凳子上再站半个小时,在今天的其余时间里,不要同她说话。”

于是我就这么高高地站着。而我曾说过,我不能忍受双脚站立于房间正中的耻辱,但此刻我却站在耻辱台上示众。我的感触非语言所能形容。但是正当全体起立,使我呼吸困难,喉头紧缩的时候,一位姑娘走上前来,从我身边经过。她在走过时抬起了眼睛。那双眼睛闪着多么奇怪的光芒!那道光芒使我浑身充满了一种多么异乎寻常的感觉!这种新感觉给予我多大的支持!仿佛一位殉道者、一个英雄走过一个奴隶或者牺牲者的身边,刹那之间把力量也传给了他。我控制住了正待发作的歇斯底里,抬起头来,坚定地站在凳子上。海伦·伯恩斯问了史密斯小姐某个关于她作业的小问题,因为问题琐碎而被申斥了一通。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时,再次走过我,对我微微一笑。多好的微笑!我至今还记得,而且知道,这是睿智和真正的勇气的流露,它像天使脸上的反光一样,照亮了她富有特征的面容、瘦削的脸庞和深陷的灰眼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段中的“我”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文段中的海伦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治水之法,……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海瑞上疏的背景):明世宗当政期间,不理朝政,专心设坛求佛,以求长生不老。朝廷官员没有人敢议论朝政。海瑞却在奏疏中尖锐的批评皇帝,指出错误。

(注释)①抵:扔。②趣:赶快。③方,等同。④第:但是。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三处)

帝 得 疏 大 怒 抵 之 地 顾 左 右 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地有高低______

(2)事可______

(3)此人有痴名______

(4)少顷复取读之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4.请你分别说说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和“最高层”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要自杀的?当他控制住自己后做出了哪两个决定开始了新的人生?

(2)祥子从老马、小马的遭遇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