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用声音和视频将异地的人们快速地联系在一...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用声音和视频将异地的人们快速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能够跨越空间的阻碍迅速沟通。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出现,尤其是手游的野蛮生长,使不少青少年包括成年人沉迷其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你与手机一定有过或甜蜜、或苦涩的交往经历。

请以“我与手机的爱恨情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与手机不得不说的故事吧。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例文 我与手机的爱恨情仇 有时候,一到假期或休息的时候我总会莫名生出一种感觉来,我的身边好象布满了一双双充满“埋怨与敌视”的眼睛。它们随时随地,常趁我不备之时猛然向我投来“无比犀利和鄙视”的目光,让人不寒而栗又防不胜防。 今晚,那些眼睛们都在,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瞄着前方那多变的荧屏。我打算正式约束自己,不再碰那倒霉手机一下,就在众人面前乖乖地写会儿作业吧。然而,我那无比敏感的耳朵瞬间就分辨出已离我很远的小物件发出了两声熟悉又悦耳的“嘀嘀”声。 我开始变得如坐针毡,百爪挠心起来。不!我心里那个坚定的声音命令我:稳住!我重新埋头做题。却变得心神不宁,我握拳松拳,松拳握拳。稍后竟毫无知觉地站起来,脚步一点点挪向里屋,这动作让我诧异得恍如神助。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它,隔世一般亲切。哦,我亲爱的。 是小魏。她的头像正往下掉大颗的眼泪,她说要向我诉诉苦。 看在你是我闺蜜的份儿上,快说吧,本宫洗耳恭听呢。 却看那头像上一支不停摆动的笔。许久,小魏才发来一大串声讨檄文。她说,真恨不得明天就开学。我一惊,何出此言啊,我可是作业都没写完,懒觉都没睡够呢。 小魏说,“刚才又被奶奶无比漫长地训了,真不知奶奶什么时候变成了唐僧附体,一见着我人影就开启咒语模式,总是那几句话来回说,‘学习浮躁、作业敷衍、整天就知道抱着手机玩、总是嘀嘀作响闲聊闲天……’ 还让不让人活,我明明写了好长时间的作业,天地良心,刚拿出手机来想放松一下好不好?再说了,我用手机查知识呢。我现在怀疑奶奶走路会轻功,她经常突然出现在我身后大喝一声,宝宝都快吓出心脏病了……” 说完,那头像又在大颗大颗地掉眼泪。闻罢此言,我差点颤栗,恨不得与她隔屏相拥,魏奶奶的“咒语”听起来怎么如此耳熟?哦,小魏所经历的一幕幕似乎也天天在我身边上演呐。 看着被我捧在手心的小小手机,我想这个小物件已经荣登新世纪青少年“玩物丧志”光荣榜了吧?那些来自旁人的厌恶、敌视的目光,甚至让本来的亲情反目成仇,让我们的喜悦变得战战兢兢,当初又何必苦苦发明出它?——这种想法似乎又成了无力的辩解。 我仿佛看到研究者正在夜以继日地钻研,让手机界重新迎来皆大欢喜的春天。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只要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从本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关键词语:“我”“手机”“爱恨情仇”。其中“我”与“手机”限定了写作的对象,“爱恨情仇”限定了文章的内容。这个题目的含义是:通过记叙“我”与手机的故事,表现“我”对手机的情感。可按照以下思路来写。“我”对手机的爱体现在:手机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从通讯、学习方面讲。“我”对手机的恨体现在:沉溺于手机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文末要劝诫大家正确使用手机。写作时,可以加入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歌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感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节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净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卖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乏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指_____,以“食马者”寓指____

5.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认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他痛苦地告诉父亲,他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不料,医生经过测试,证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是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基本的,却是最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认记字音字义,右半球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难夫妻“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读症竹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念出采了,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地就把英语句子健康情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试给本文拟一个标题,要求能够准确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中、日患“失语症”的人比欧美人少得多的原因是什么。

3.第3段画线句子中“全”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那一年,我中学还没毕业便到省城去打工。其实我并不想离开学校,但贫穷的家境让我必须早早地去挣钱,分担家里的困难。我背着行李在寒冷的车站广场上冻得浑身发抖,最后,父亲以前的工友把我送到了一个铝合金加工厂。

②老板的冰冷自然不用说,但给的待遇还可以,每月除了定时发工资还管吃管住,这对一个学徒工来说,已是很好,我便心怀感激地留在这里。

③其实,老板并不愿意留我这种刚出校门又笨手笨脚的人,只是不好意思抹朋友的面子罢了。而我的宿舍就是加工厂,一个破旧的小仓库。第一个晚上,我几次冻醒。后来干脆不睡了,听着外面呼啸的寒风,泪流不止。

④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没人能帮我。门口本来有一个小地炉,我真想用它生火,温暖一下房间。但老板来的时候很明确地说了,给我这么高的工资,又给我找住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过冬取暖问题自己解决。

⑤城市里煤那么贵,我的这点工资还要补贴家里,根本无力购买,这要是在农村还可以到野外捡点干树枝什么的,可城里只能用钱买柴火,我同样舍不得花钱。所以,房间只能这样冰冷着。

⑥在厂子西北墙角就有煤和柴,但这是给打更大爷的,并不灵给我的。好多次,我都想偷偷地趁大爷中午不在的时候烧一点,可我还是克制了自己。

⑦隔壁打更的大爷七十多岁了,他的屋子很温暖。他是老板的舅舅,白天不在这里,晚上才过来。晚上,我下班之后没地方去,便去找大爷聊天,顺便也在大爷的房间里暖和一会儿。

⑧不知不觉,我和大爷成了忘年交。极寒的天气里,大爷每天都拉着我聊得很晚,我知道大爷在照顾我,我的心里充满着感激,我也把大爷夜晚上巡视厂房的事全都揽了过来。

⑨一天中午,大爷和一个瓦匠模样的人开着一辆装满砖的三轮车来到厂里。我忙问大爷这是做什么。大爷说屋里炉子总回烟,把烟道收拾一下,我嗯了一声,没有说什么,帮着大爷卸完砖就走了。下午,老板带着我们到外地去干活了,两天后才回来。

⑩回来的那天晚上很冷,想着我那冰冷的小仓库,我就有点打怵。可令我吃惊的是,刚一开门,突然一阵热气迎面扑来,与大爷房间相隔的那面墙满是水珠,用手一摸都是热的。我立即来到大爷的房间,他正在收拾屋子,在靠近我房间的那一边,新砌了一个排烟道,刹那间我明白了一切。站在那里,泪水流了出来。

⑨大爷笑了,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轻声对我说:“孩子,你老板是我亲外甥,有些事我不好说,但砌个烟道我还可以做主,如道我为什么这么做吗?”我摇头。“娃子,这都快三个月了,你的屋子也有炉子,可天这么冷,我墙角的劈材和煤从来没少过,你是个好孩子。”

⑩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没有被冻醒,因为那面火墙一直释放着温暖.那是从未有过的温暖,渐渐地沸腾了我的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我”来到省城打工的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完成下表

打工经历

“我”找到一份工作

(2)

(3)

大爷借修烟道之名,让我拥有了一面温暖的火墙

情感变化

(1)

泪流不止

充满着感激

(4)

 

 

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列举一处并谈谈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我”有哪些地方打动了打更大爷使他改烟道照顾我?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温暖”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生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城镇

初中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人员

50%

85%

90%

 

(1)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你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的格式是“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走进社区,就“怎样做到‘低碳生活’进行现场采访。下面是对普通百姓的采访记录。请你从这些记录中找出一条不属于低碳生活的做法(答出序号即可),并简单阐述理由。

采访记录:(1)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以满足人们的出行所需。(2)鼓励居家使用电磁炉烧菜做饭,使厨房更加清洁。(3)根据我国地形环境的特点,使用风力发电的前景相当广阔。(4)把庄稼的秸秆全部烧成灰,做到秸秆还田,增加土地肥料。(5)废弃的书报纸卖给回收废品的,可以造出更优质的印刷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宣言书》: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________,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