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3.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材料:5月14日,航船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1.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2.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3.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4.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具体表现在: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说出对“英雄”的认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 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 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加点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1.对甲文第二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 ①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C. 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 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不可得________(2)行百余里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②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⑥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示友谊不受时空阻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            ;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中国!

①叱咤时代的风云  ②挣脱千年的羁绊  ③唤醒黎明的沉默  ④舞动大地的雄风。

A. ④①③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①③④②

 

查看答案

关于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马说》和《小石潭记》这三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B. 傅雷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欧也妮·葛朗台》。

C. 《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阿西莫多。该文指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