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在阅读中拥有心力量 ⑴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在阅读中拥有心力量

⑴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⑵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更重要的是,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⑶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阅读不是为了帮助我们逃避生活,逃避与人打交道,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行。

⑷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⑸我们需要用阅读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⑹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寻找到自己,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⑺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⑻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一种修养。

⑼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提高标准。读书也是思维与智力的体操。如果不能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能够刺激自我超越的书,很难有真正的成长。跳一跳才能摘智慧之果。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最主要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很难真正把握书中精髓的,正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有补于身体。

⑽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书价贵,但毕竟还有公共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等途径,对于想读书的人来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无法读书。把阅读当做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要与日常习惯,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读书,不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最伟大的知识总是藏在最伟大的著作中,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才能转化为力量。

⑾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创新创造、探索世界、反思自我。

B. 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

C. 我们要提高读书的标准。

D. 我们要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创造新未来。

2.文中所说的“心力量”指的什么是?

3.文章第⑸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可以作为第⑹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B.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C.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D.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观花,所获甚微。

 

1.D 2.心灵中安身立命的力量。 3.比喻论证,将阅读比作看世界的眼镜,生动形象的论述了我们需要用阅读探索世界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4.C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后提取关键句作答。如可提取分析文章末尾的“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一句。所以答案即D项。A项以偏概全。BC两项没有“阅读”这个关键词。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的理解。通篇阅读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语句分析是作答的关键。如可提取第2段末的“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等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心力量”即心灵中安身立命的力量。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明显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论述了第5段的首句(观点句)“我们需要用阅读探索世界”。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那时·那人·那书

张淑娟

①十多年前,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大清河边度过的。

②记得那时,爷爷每天都去河边放羊,我特别愿意跟着爷爷,尤其到了夏天,河堤上的树木枝叶浓密,整条河水都被树荫包围着。我在河边捉蚯蚓找田螺,常常玩得不亦乐乎。爷爷抱着他的收音机,一听就是一下午。有一次,爷爷把我叫到他跟前:“这条河叫什么河,你知道吗?”“大清河”,我脱口而出。“会写吗?”说着,爷爷用手拿起一截小木棍儿,另一只手轻轻抚平被水浸过的沙地,然后一笔一画地写了一个字。“古人啊,早就知道人是最厉害的,他们以人为大,所以,这个字造得很像一个站立的人。”看着地上的字,听爷爷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原来认字也可以这样有意思。

③慢慢地,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大概七岁的时候,我就能和爷爷一起听评书了。因为喜欢评书,所以我特别爱看连环画,《岳飞传》《大战爱华山》《小商河》这些好看的小人书,曾让我痴迷了好长时间。有一次,我因为太专心竟然忘记了吃饭。奶奶嗔怪我变成了书呆子,爷爷反而乐呵呵地说:“爱看书是好事儿啊!多读书,别人抢不走。不读书,别人也替不了。”爷爷鼓励我多读书,但是他反对我死读书。小学二年级的那个寒假,爷爷拿起我的小人儿书翻开岳飞激战的一页,他用大手盖住下面的小字然后问我:“这一页讲的是什么?”凭着超强的记忆力,我得意洋洋地复述出那些烂熟于心的文字。满以为爷爷会夸奖我,可是,爷爷却不停地反问我追问我,我只好调动全部词汇,尽力把那张图说得更完整更详细。最后,爷爷用爽朗的笑声肯定了我。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我小小的心里上蹿下跳。

④这段时光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我从未感到过枯燥或孤单。直到后来上了大学,我依然喜欢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图书馆。读书慢慢变得和一日三餐一样重要,一些感触开始在心里慢慢累积,我也开始尝试写一些文字。2001年,我的一首小诗和一篇散文先后在两家刊物发表,我开心地领到了一百多元的稿酬,那次回家,我特意向爷爷炫耀了一番。读大二的那个冬天,外面飘着鹅毛大雪,我赶到家的时候,爷爷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我泪流满面地喊他,他才勉强睁了一下眼,很快,那眼神就望向了奶奶。我只顾伤心地哭,却不知道这临终的一眼饱含着怎样的深意。直到爷爷下葬后的第三天,奶奶才把我叫到屋里,她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钱。“这是你爷爷卖羊剩下的钱,让我留给你……”话还没说完,我和奶奶已经泣不成声。那群羊跟了爷爷很多年,那是他这辈子唯一的积蓄。爷爷子孙满堂却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直到临终,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可是,他又好像把什么都告诉了我。

⑤如今,走到了中年,突然发现,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的影响竟是那样深远:当初,爷爷用小木棍儿教给我的字,每天还活跃在我的眼前,我依然很享受翻开新书的瞬间。“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过书才能在琐碎庸常的生活里妥善地安置自己。爷爷只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他没有说过太高深的道理。可是,他却让我明白:世界上没有白读的书,就如同没有白受的苦。爷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可是,他给我留下了一个可靠的朋友,一个清明的世界,还有一个温暖的春天!

(选自《河北新闻网》2017-12-12)

1.选文写了我与爷爷之间的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选文以“那时·那人·那书”为题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下面的句子。

“爷爷用爽朗的笑声肯定了我。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我小小的心里上蹿下跳。”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4.选文第④段说“直到临终,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可是,他又好像把什么都告诉了我。”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文中的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雷震,宋代人,籍贯,生平事迹不详。②陂(bēi):水岸。③漪:水波纹。④:腔:曲调。

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小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连月不

(2)予尝古仁人之心

(3)不人

(4)家富则得良犬

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于是猎兽

B.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家富市得良犬

C. 是进亦忧,退亦忧。  于是退而疾耕

D. 感极悲者矣        旷日持久不得兽

4.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查看答案

文言诗文填空

(1)风一更,雪一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2) __________________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 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的《渔家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借用典故含蓄表达希望张丞相引荐自己做官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终南别业》)中自然舒缓地抒写出诗人身心无所束缚,自由自在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选文出自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历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