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这让我难以拒绝 要求:①以“这让我难以拒绝”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题目:这让我难以拒绝

  要求:①以“这让我难以拒绝”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这让我难以拒绝 时光静静流淌,在时光的罅隙中婆娑起舞。 ——题记 风光旖旎,大地散发出一股幽香清新的泥土气息,湖泊上粼波蹁跹,似梦一般轻柔和谐。蓊茸的从草带着馥郁,柳岸边夹着破土而出的嫩芽,娉婷悠远。 雨过天晴的世界,这么美妙,这么阒静,我哪能拒绝? 天气阴阴沉沉的,飘转的云卷成一团团,发出轰鸣响声。天空墨色,低沉得好像要跌落。 我望着窗外,心情又一分悲凉,不幸似乎总是降临我身上,我却无法说“不”。 前几周的考试又是糟糕透了,可是每晚挑灯苦读,执笔奋战的结果为何是如此令人颓丧?家人殷切的希望怎能被我砸碎,我不忍,也做不到…… 想到这儿,雾气弥漫,我的眼睛看到一片茫茫,一颗颗冰凉的液珠滴落。我听到它砸在地板那种破碎刺耳的声音。 窗外,雷鸣电闪:窗内,阴雨霏霏。 蓦地,整片世界陷入一种墨黑,豆大的雨滴狠狠砸向地面,也砸进了我的心房。嘀嗒嘀嗒的响声,那么刺耳,仿佛针掉落的冰凉。 夏天的雨,来的轰轰烈烈,触不及防,去得如此迅雷之势,令人悄然叹息。 世界恢复清晰,天空依然是我最爱的湛蓝,雨后一抹七彩的风景慢慢爬向天空,好像在对我莞尔一笑,我的心突然明朗起来。 是啊,天晴雨过了,彩虹就走向幸福的天空,没有阴气沉沉的阴天,哪来的狂风暴雨,雨后靓丽的彩虹又从何而来呢? 我怎么能拒绝阴天呢?阴天是彩虹的前期之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就如没有人能轻而易举成功。是的,我不能拒绝如此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不拒绝阴天。 我豁然开朗,我会再继续努力,带着家人的期望,迈着坚定地步履,走向未知的憧憬的未来。 五月,我看见天空笑靥如花,晴朗悠然开遍一地。 【解析】试题分析:“这让我难以拒绝”是一个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抓关键词。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有“这”“难以拒绝”“让我”。“这”可以指代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指代情感的附着物,还可以指代某种邀请或要求等。文章中要点明“难以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客观的、主观的、对方的、自我的都可能涉及,但要合情合理才好。“让我”这两个字提示本文的叙述主人公是第一人称,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而且,本人处于被动状态,很为难!还要注意“这让我难以拒绝”的潜台词是可以拒绝、本应拒绝、最好拒绝,但最终还是没有拒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 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 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 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查看答案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查看答案

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 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 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查看答案

(甲)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

(乙)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请无/攻宋矣    B.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公输盘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

  ⑶左右或欲相如去                  ⑷廷见相如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醉翁之不在酒                 ②公输子之不过欲杀臣

B. ①臣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①中力拉崩倒之声               ②至赵矣

D. ①男有分,女有                 ②毕礼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⑴杀臣,不能也。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5.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 《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 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说明文体;“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