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在于语言是否华丽,而在于词...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在于语言是否华丽,而在于词语用得恰当、思想内涵深厚。

B. 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它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C.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团委积极开展阅读经典,相伴美好生活。

D. 网约滴滴快车合法化,并不意味着网约快车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就随之消失。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出现“是否”而后半句对应的是“恰当”“深厚”,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B项动宾搭配不当,“加快”“规模”是无法搭配的,应在“规模”前加上“扩大了信息流通的”或把“和规模”删去;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上“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 刘锐是第一位驾驶轰-6K飞向远海的飞行员,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装备使用探路人。

B. 求学的过程中,有欢乐也有泪水,同学的友谊时时温暖着你,但误解也可能不期而至

C. 近日,不法分子沥尽心血地设置了各种陷阱引诱未成年人上当,我们要提高警惕。

D. 《时刻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一书中说,青少年要锤炼品格,培养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漫步  笼罩  大庭广众    B. 闲暇  瞬息  天崖海角

C. 狂斓  竹篾  千钧重负    D. 深宵  烦燥  语无伦次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午(shǎng)  凛(liè)  目不园(kuī)

B. (zhuō)   气(fèn)  忧心忡忡(chōng)

C. 持(jīn)    取(dì)   为人知(xiǎn)

D. (tà)     胸(pú)   人不倦(huì)

 

查看答案

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我要为自己领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40年之久,向人类揭示宇宙的起源和奥秘,留下轰动世界的科普名著《时间简史》的霍金,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连续7次打破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2次打破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头顶无数光环的党的十九大代表“农民的儿子”李登海,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扎根山区36载,崇徳育人,桃李天下,播种未来的支月英老师,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为生活所累,怀揣一颗诗心,获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知 止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 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