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心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向。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波,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①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3.选文第③、④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山是从哪些方面的不同来写的?水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4.第③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什么?

5.第③自然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6.第③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感叹句,它具体赞美了什么?

7.第④自然段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

8.第④自然段“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一句,两个“它们”各自指代的是什么?

 

1.古朴、安静、秀美。 2.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好 3.颜色、方向、高矮 量、质、形式。 4.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作铺垫。 5.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6.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瘦硬。 7.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 8.均指代“绿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线索的判定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本文前两段引出抒情的对象,点明“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接着以“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来引出对济南秋天山和水的具体描写;最后总结全文,再次点明“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诗境”,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秋天的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对象特点的归纳。从“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有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等句子可以看出山的颜色丰富,色彩斑斓;从“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可以概括出水的特点是“清”和“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感受古人守信之执着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止之食:留住他吃饭。②诺:好的。③待:等候。④求:寻找。⑤俟:等待⑥服:使………信服。⑦欤:语气词,吧。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返而食   期:____________

(2)方与食   之: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

起 之 不 食 以 俟 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4.吴起的行为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这一行为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形容。

5.读了课文《陈太丘与友期》和选文《吴起守信》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查看答案

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于我如浮云。

(4)家是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的似箭归心;家是马致远《秋思》中“夕阳西下,_______”的九曲回肠: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绵绵情思。

 

查看答案

班上开展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是需要完成的任务。

(1)班上决定办一份班刊,请你帮忙取一个文雅且富有文学气质的刊名,并用简短的话(不超过50字)说说你取这个刊名的寓意。

刊名: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

(2)下面是这份刊物创办前的计划书,请补充完整。

步骤一:组建班刊编辑部

步骤二:征集刊名

步骤三:__________

步骤四:征稿并拟定班刊出版时间表

(3)班刊封面要拟写一副对联,目的是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勤写作。下面是编辑部拟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读经读史读旧事

下联: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在下列语句的横

线上写出与该场合相适应的敬辞谦语。

初次见面说“____________ ”,好久不见说“久违”;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 ______________ ”;谦称自己母亲用“_________”,谦称自己作品用“拙作”;陪伴朋友用“奉陪”,无暇陪客说“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